为爹娘花钱
(2015-08-03 03:56:08)
标签:
情感 |
因为此次女儿回家花钱买衣服,引起我的一番感慨,写了一篇《穿衣论家当》发在博客上。大约是读后受了触动,女儿在临回北京前,死活拉着她妈妈到商场买衣服。她妈妈一辈子节约惯了,立马为穿的花那么多钱,心里一时还不适应,百般推脱,却终于没犟过女儿,花了八百多元买了一件裙子、两双鞋。回来后试穿了一下,问我怎么样?我说挺好。她还是有点过意不去的说:“你说教孩子花那么多钱,干嘛呀?”到了晚上,还一直在埋怨我不该写那篇博客,说:“你不是存心挤兑孩子那点钱吗?”终于把我唠叨急了,我说:“这是存心挤兑吗?花他们点钱又怎么啦?”
说实话,我对孩子们的花钱方式是很不满意的,但一直隐忍着。儿子上班十来年,女儿上班五六年,收入都不算低。他们一月的工资相当于我几个月,甚至一年的工资,但从来没向家里交过一分钱(除了给家里买点东西)。有人责怪我这种教育方式不对,不管多少,都应该叫他们每月往家里交点钱。但我始终没有这样做。一是暂时还用不着让他们来养家,二是现在的年轻人花钱多。相比之下,他们不啃老就已是很难得的了。我不满意的是,这么多年,他们却既没买车,也没买房,而且还没攒下钱。有一次我埋怨女儿老是出去旅游,她还给我算账,说一年几次旅游,只是花了一个月多一点的工资。最后还理直气壮的质问我:“这算多吗?”我没往下追问:既然旅游只花了一个月多一点的工资,那另外十一个月的工资又到哪里去了?不往他们要钱的目的是叫他们自己存点钱,结果谁也没存下钱。所以,我现在开始反思:一开始就不让他们往家里交钱的做法,是不是错了?
孩子有孩子的生活方式,有他们的消费观,我虽不赞成,但是理解;我们也有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消费观。中间有个亲情连着,双方也就相安无事了。但老伴的埋怨激起了我的火。我对她抱了一大堆“委屈”。我说,他们一说就是要趁着年轻享受生活,吃好的,穿好的,还要游山玩水;而你活了一辈子,穿过的最好的衣服不过是我在俄罗斯用两身运动服换来的一件狐皮领子大衣,而且是二手的;饭桌上有好吃的,你从未往里伸过筷子。现在,花他们点钱,不值个仨瓜俩枣的,怎么啦?
我说的都是关于老伴的,没提我自己。其实,我心里有时也有不舒服。我这一辈子,托共产党“腐败”的福:因为混了个官差,虽然没机会索贿受贿什么的,但闹个肚子圆还是没问题的,吃了,也喝了,甚至是穿衣,偶尔也有人付账(当然都不是什么名牌);况且借着公款也时常游个山玩个水啥的。但说良心话,这都不是花自己的钱。真要是从自己兜里掏钱了,也就舍不得了。内退之后,除了上次跟着女儿出去玩了一趟,几乎就没有出过远门;花钱就更不用说了,我平时几乎就不花钱。不抽烟,不赌博,唯一的爱好就是从网上买旧书,但都是些便宜货,一年下来也花不了三千两千的。不错,为了省事,这几年都是儿子女儿给我往卡上打的钱:儿子打过两次,各一千元;女儿还多些,我没算过账,不过顶多也就是四五千元。平均下来,一年也没多少钱。就是这件事,老伴也没少抱怨,我自己也觉得很内疚,在网上买书,大多是三元五元一本,超过了十元钱就会犹豫不决。有次参拍一本民国时期的书,因为亟需作参考资料,一激动就拍到了61块钱,叫我心疼了好几天。很多时候,明明非常喜欢一本书,就是因为差三两块钱的价格,就不得不忍痛割爱,以致留下永久的遗憾。还有件事,我最喜欢看有线电视台的书画频道与老故事频道,其他频道几乎不看。但今年年初交费的时候,电视台把这两个频道与一些没人看的频道捆绑销售,要交170元的费。我看老伴一副心疼的样子,最后也不得不再次忍痛割爱。为了这一百多块钱,我别扭了一年。——当然,说这些并不是埋怨孩子不替我花这个钱,他们给父母花钱从来就没心疼过;我自己也不是花不起这个钱;只是因为自己习惯了,有钱也舍不得花。所以,孩子们一说要趁着年轻多享受生活的话,我心里就不平衡。虽然这不平衡是自找的。
我说这些,包括昨天博客里所写的,都不过是想提醒孩子们应该节俭一些;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提醒他们在“自我”的同时,也应体会到别人的感受。这也属于我家庭教育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