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君子与小人

(2015-07-12 09:32:10)
标签:

历史

分类: 读《魏书》记
                                                 —— 读《魏书》记  

    君子与小人,是个恒久的话题。这个话题之所以经久不衰,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君子与小人现象是太普遍了。

    所谓的君子,是指有道德修养的人;与此相对而言,小人则大抵是道德低下的人。不管历朝历代,既有君子,便有小人。一般情况下,公众是站在君子这一边的,人们敬重君子,而鄙夷小人。但奇怪的是,尽管真理和正义都在君子一边,胜利却往往属于小人,君子则往往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这倒是个有趣的现象。至于为什莫会出现这种现象,我没有仔细研究过,说不出个究竟,但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去慢慢去体会、品味与揣摩。

    李冲,北魏时人,是个典型的正人君子。《魏书》说他“沉雅有大量”,清简皎然,无所求取,时人美焉;善于交游,不妄戏杂,流辈重之。以修整敏惠而甚见恩宠。传承一千多年的地方行政管理“三长制”,其始作俑者便是李冲。他曾官至尚书仆射,领少傅,封清渊县开国侯。后来,有个叫李彪的,此人自视甚高,自立不群。他只身一人来到京城,举目无亲,孤立无援,听说李冲爱才好士,便投其门下,倾心宗附。李冲觉得他是个人才,大为器重,“礼而纳焉”,且每每在皇上面前替他美言,举荐于他;不管是公事私事,均共相援益。后来,李彪渐为高祖知遇,升为中尉兼尚书。李彪就是属于鲁迅先生所嘲讽的那种“脸一阔就变”的小人。他自觉羽翼已满,便对李冲无敬重之意,虽在其面前还不敢过于放肆,也不过对坐敛袂而已。一转身,不但否认李冲的知遇擢拔之恩,反而对其诋毁诬陷。李冲是何等聪明之人,哪里会不觉察?他知道自已是遇到得志便猖狂的小人了,深引以为恨。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李冲可不跟他来人前一套背后另一套的勾当。有次,高祖南征,李冲与吏部尚书、任城王澄以李彪倨傲无礼为由,力阻让他伴驾。弹劾李彪的奏折,就是他亲手写的,辞甚激切,并因以自劾。高祖看后,叹怅久之,他觉得李冲有点过分了。“(崔)道固可谓溢也,仆射亦满矣。”李冲当时非常愤怒,历数李彪前前后后的过失。说到激动时,竟嗔目大呼,投折于案。人们常说,老实人发起脾气来,更加可怕。李冲素性温柔,但“一旦怒恚,遂发病荒悸,言语乱错,犹扼腕叫詈,称李彪小人。”盛怒之下,肝脏俱裂,医药所不能治,旬有余日而卒,年仅四十九。说他最被小人李彪气死的,一点都不为过。

    小人的嘴脸历来如此。用人时靠前,不用人时靠后,甚至要踩着恩人的头颅往上爬。其实想想也对,在其未达时,君子可以当他的垫脚石、敲门砖;而一旦发迹,垫脚石和敲门砖都成了无用之物,当然要一脚踢开了。不仅如此,为了更大的腾达,他还要利用知情摸底的资源,把恩人推出去示众,以向新的主子邀功取宠。君子呢,自有厚道人的软肋,一经小人挑拨、渲染,微疵成了大瑕。小人就利用这一点大作文章,必欲置原来的恩人于死地而后快。因为恩人最清楚他的那些家底儿。小人明白,只要有前恩人在,就是自已永久的痛,是最大的威胁,就象一颗定时炸弹,不知哪会儿就将自已炸个粉身碎骨;而且,他还要永久地背负忘恩忘义的骂名。有鉴于此,他只能豁出脸皮,昧着良心,趁恩人毫无设防之时,将其骤然拿下,以图一劳永逸。而君子呢?不会,也不屑于用那些偷鸡摸狗的手段,干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假如再遇到个不太明白的领导,你不中箭下马,一命呜呼才怪呢!

    君子永远不是小人的对手---这才是人类最大的不幸。悲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居闹市而脱俗
后一篇:岳母生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