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几人得知有太行

(2015-05-14 04:59:12)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札记

                             ——读书札记(41

从小学习课文《愚公移山》,知道有太行王屋二山。老师教导说,太行山的“行”字属多音字,此处读作“hang”,也就是歌里唱的“左手一指太行山”,所以,就知道了中国有一座大山叫太行(hang)山,而从来没有发生过疑义。

今读金埴的《不下带编》,才知道自己错了;不仅仅是我错了,而且绝大多数中国人都错了。此处的“太行山”,不叫“taihangshan”,而应该是“taixingshan”。“然太行(杭)本俗稱,當以太行(形)為正。山海經:「太行(形)山,一名五行(形) 山。」列子直作「太形」,則形乃本音也,知之者鮮矣。”

从什么时候把“taihangshan”读作了“taixingshan”,不得而知,但金埴讲了个故事,却值得人深思:“甲乙二人同遊太行山,甲曰:「本大行(形),何得曰太行(杭 )?」乙曰:「本太行(杭),如何稱大行(形)?」共決于老者,老者可甲而否乙。甲去,乙詢云:「奈何翁亦顛倒若是?」答曰:「人有爭氣者,不可與辯。今其人妄謂己是,不屑證明是非,有爭氣矣!吾不與辯者,使其終身不知有太行(杭)山也。」按資暇錄云:「世俗之言,類多訛誤。雖有見聞,嘿不敢證。」蓋沉溺于貫俗之說,久則正是之言為衆所非,自古如斯已。”

老者的话很有意思。对着甲乙二人,他说甲是对的,乙是错的;当甲走了之后,乙质问他的时候,他却用了一个模糊的结论,而且说因为甲“妄謂己是,不屑證明是非”,是争气,所以,故意不与他争辩,就是为了让他一辈子不知道有“太行(杭)山。”读到这里,你说这老者到底知不知道正确的读法应该是“taixingshan?说他不知道吧,他确实支持了甲的正确意见;说他知道吧,他又对乙说自己是故意不与甲争辩,而且用意颇不厚道,“使其終身不知有太行(杭)山也”。我估计乙也被他忽悠晕了,以致终生不知有“taixingshan”。于是,谬种流传。

其实,作者这里想说的有两种意思:一是“沉溺于貫俗之說,久則正是之言為衆所非”,也就是所谓的“众口铄金”;二是故意顺着自以为是的人说话,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像个傻子似的一直错误下去,让他终生而不自知。后者其实是一种玩人的做法,说起来也够阴损的。不过,对那些自以为是而又冥顽不化的人,也确实应该如此对待,这也是他咎由自取,活该!

                                                                                                 2015-4-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说便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