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所得

标签:
旅游 |
分类: 散文 |
通过这次跟着女儿去旅游,我发现两代人之间在旅游的观念上,确实存在着差异。
过去,女儿都是跟着我去旅游的,基本上都是我说了算,去哪儿,怎么去,看什么等等,都是我说了算,从来没想过她们有什么感受。女儿那时年纪小,没什么经历,对她来说,看什么都是新鲜的;或者说她那时也没有什么话语权,有要求也不敢提。但这次就不同了,这次是女儿带着父母去旅游,钱是她掏,经济基础决定话语权,话语权转移到女儿手里,一切自然由她说了算。不过,幸好女儿心细,出发点也是为了让爸爸妈妈开心,所以也就懂得照顾父母的感受,从地点的确定、线路的安排、交通工具与酒店的预定以及种种细节,都会事先与我讨论。因为都是我们父女经过反复论证才决定的,才保证了此行的顺利与心情舒畅。不过,从一些观念或细节上,两代人之间,仍然有很多的差异。
比如说在旅游的目的性方面,我们的看法就有很大的不同。在我看来,旅游的目的无非有三个:一是游览大自然的风光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壮观;二是参观名胜古迹,发思古之幽情;三是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比如当地人的衣食住行等等。因此,对我来说,旅行的主要目的在于精神享受,对物质生活方面要求的就不高,过得去就行;但在女儿方面,与我这种传统的旅游观不同,她讲究在讲究精神享受的同时,还要讲究物质享受,比如住的要舒适,吃的要惬意,凡事都讲究个舒服。比如在吃的方面。女儿自称是“吃货”,平时就对美食有着异乎寻常的爱好,出游更是她寻求美食的绝妙机会,她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在它看来,美食与游览是一种平行的位置,甚至美食比游览更重要。我说游览一个地方,那里的主要景点都要看,尤其是标志性的景点绝对不能放过,比如到了北京不去天安门,到了上海不去外滩,到了杭州不去西湖,那与没到那个城市有什么两样?女儿却说对那些不感兴趣。我反对说:对这个不感兴趣还叫什么旅游?她的意思是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弄得我没有话说。再比如吃的方面。在西宁,女儿问我想吃什么,我顺口说道:“在云南只吃了黑山羊火锅,没吃牦牛火锅。”女儿马上就查找西宁最著名的牦牛火锅店。我说咱住的酒店附近的莫家街就是著名的美食街,在那里找一家较好的火锅店就行了,干嘛非得舍近求远,去找什么著名的店家呢?名店的特点就是价格贵。其实,别的店味道也不见得差。女儿说:“咱要吃就吃最好的!”她执意打的跑了老远去找那家名店。但到了那里,恰巧人家不营业,只好又重新返回来,在莫家街吃了一顿。
在其他方面也有许多的不同,比如包车游览等等,在《新的出游》一文中说过了,在此也就不重复了。年轻人的旅游,注重自由,也更加注重品质,比我们这一代的确实提高了一个档次,这是我们需要以后提高的地方。总之,此次西游,小小的差异并没有影响我们出游的心情,有时反而觉得增添了更多的乐趣,也许这也是我此次出行以外的收获之一吧?
(注:此次西行,得日记七篇,拾遗十篇。就此打住,此篇为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