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居的女人
(2015-03-13 04:00:42)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人们常把失去丈夫的女人称作“寡妇”。我不喜欢“寡妇”这个称谓,总觉得是含有一点歧视在里面的,所以,宁可麻烦一点、绕口一点,称作“寡居的女人”。
平时没怎样留意,偶尔算了一下,却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寡居的女人有很多。六十岁以上的不计,仅以四五十岁,甚至二十多岁就开始寡居的女性,就不在少数。即以我自己为例。我的二姐,是二十年前丧夫的;我的五妻妹二十多岁丈夫因车祸去世;六妻妹在四十岁那年,丈夫因癌症而亡。再稍微远一点的亲戚里,寡居的女人就更多了。最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女人,大都没有再嫁,守着年幼的孩子过日子。比如五妻妹,丈夫去世时,她才二十多岁,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当时是有人给介绍过对象的,但都被她拒绝了。一个年轻的女人,独自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过日子,其艰难可想而知。既要管孩子,又要下地种庄稼,家里家外什么事都是这一个人,既要当娘,又要当爹,心里有苦无处倾诉;生活有难无人帮助,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哪个寡居的女人不是和着眼泪过日子的?巨大的经济压力与心理压力,使她们早早的就显出了老态,额头上那一条条蚯蚓无情的蚕食着她们的青春年华。
我是坚决反对她们的这种寡居状态的。现在,早已是二十一世纪,远不是《李二嫂改嫁》的年代了,婚姻自主早已成为众人的共识。但是,我的反对无效,除了舆论的压力,还有对子女的不舍,对未来的恐惧,使她们不敢轻易迈出往前的那一步。其实,这些困难都不是无解的方程,她们所缺乏的是对生活的自信。当然,现实的压力也不小,经济环境、文化氛围,传统伦理、社会道德……统统使她们的心缩成一团,从来也没舒展过。她们宁愿选择由自己来承担这一切。
所幸的是,如今她们的子女都已长大成人,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这其实也就是她们所期望的那一天。经过了多年的苦苦相守,孩子成家立业,自己的晚年也总算有了希望。她们自己是满足的,每每说起来,脸上终于绽出了久违的笑容。但是,这种幸运,是用太大的煎熬与挣扎换来的,这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它原本是可以有一条稍微轻松一点的路径的,但都被她们主动放弃了。妇女解放高喊了几十年,其实,真正的解放又谈何容易!
不过,看着她们现在满足的笑容,反过来想想,觉得她们的满足也可以理解。经过长期的磨难,终于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她们自己满意,也就够了。也许,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