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好好消磨
标签:
文化 |
分类: 散文 |
在我们这个小地方,论藏书,我算是比较多的。二十多平米的书房,积几十年之积累,总算把它填满了。前几天,一个朋友在席间对我说,曾经有人问他:“肖泰有那么多书,他都看的过来吗?”朋友也觉得不好回答,只好说不知道。听了朋友的话,我乐了。其实,有不少人当面就问过我:“这么多书,你都看过吗?”话语间透着一种怀疑,表达的意思无非是:你买那么多书,无非就是当做装饰,做做样子罢了。
于是,我就反问道:“你当我疯啦?我又不是百万富翁,有那个闲钱当装饰吗?”我说的是实话。现在的书,都贵的离谱。买一面墙的书,足可以豪华装修整个家了。花那个冤枉钱去买面子,装高雅,那我可就真的成了神经病。
买了书,当然是用来读的。归结到别人问的问题:这些书,我究竟是否都读过?我只能说,有的读过,有的没读过;有的整本书都读完了,有的书读了一半就放下了;有的书买了来就一直在书房里放着,动也没有动过,但有的书读过了无数遍,书都读烂了,还在不断的读。总而言之一句话:百分之八十都读过,剩下的那百分之二十,一半是待读,还有一半根本就没必要读了。
这也是实话。有的书根本没必要全部通读,因为你没那个时间与精力,比如说二十四史。仅一部《明史》就足足有几十册,洋洋数千万字,读一遍下来,即使每天都在读,没有半年的时间也是不可能的。这样的书,选读就可以了;还有的书,比如辞书类,现用现读即可;有的书,粗读一遍,了解一下内容就行,几乎可以跳着读;有的书,刚刚买的时候很感兴趣,没过几天兴趣就淡了,也就懒得再去翻它了。但有的书不但读过,而且不止一遍。特别是那些经典名著,比如《红楼梦》,从十几岁就开始读,至今仍然还在读,读过多少版本,读过多少遍,连我自己也说不清了;再比如《白坚武日记》,两大册,百十万字,我也读过数遍了,因为我要做研究,要写白坚武的传记,而《白坚武日记》是依据的主要资料之一,不把它读熟读透,行吗?为了对自己的写作有所帮助,一些名家名著,都是要反复读,反复研究的。一般说来,拿到一本喜欢的作家的新作,我基本都会读三遍:第一遍是浏览,整体欣赏一下;第二遍,便要像机器一样,把它拆开来读,从各个角度分析研究,什么语言啦,结构啦,节奏啦,背景啦等等;第三遍等于是把拆开的机器零件在重新组装上去,从读一遍,目的是宏观把握一下。这样,一本书的阅读过程才算完成了。
我从小嗜读如命,读书几乎成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实在无法想象,如果不让我读书了,我的生活该如何继续。如今,赋闲在家,无其他事需要我费心操持,我也没有其他嗜好,剩下来大把的时间,就需要通过读书来打发。我没有文人坐拥书城的那般得意情怀,只愿把自己做一只小小的蚕蛹,用书织成丝,为自己营造一个温暖的小巢,惬意的住在里面,不让外来的喧嚣打扰到我,让我慢慢的、好好地消磨自己,就好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