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史记(六)

(2014-11-11 07:36:36)
标签:

历史

分类: 读书札记

15)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是汉代最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从刘邦起事就追随前后,一直忠心耿耿。最著名、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成也萧何败萧何”的故事,是说韩信是在萧何的大力举荐下被任命的,也是在萧何的积极建议下而被杀的。这一荐一杀,恰恰说明萧何为了大汉王朝,不顾个人恩怨,秉公办事的品德。

他一生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替刘邦擦屁股。刘邦在前面打仗,他负责后面的后勤补给。俗话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萧何这个后勤官,刘邦的仗,打得就不会那么顺利,甚至连打不打得胜还未可知呢。刘邦进了咸阳,将领们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府库,抢夺金银财宝;唯独萧何首先进入宫室,将秦朝的文献档案都收藏起来,将其珍藏,刘邦由此详尽地掌握了全国地理、户籍等方面的情况,为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在楚汉相争期间,萧何虽然没有像韩信、曹参等人那样在前线冲锋陷阵,但他留守关中,制定法令,安抚民众,建设后方根据地,不断地将粮草、兵员补充前线,使刘邦多次转危为安。

最典型的为刘邦擦屁股的例子,还是关于韩信的事。刘邦缺乏人才,萧何就帮他找到了韩信;刘邦信不过韩信,韩信跑了,还得让萧何替他说尽好话,低三下四的把韩信追回来。这一切,除了萧何,谁也做不到。

萧何为人称道的另一典故,是临终时推荐他的政敌曹参接替自己的相位。“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 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 ‘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他平时与曹参矛盾很深,按理说,应该是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他却推荐政敌接替自己的位置,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16)以自污为自保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就是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大臣,平时却也活得并不轻松,时时处于皇上的疑虑之中。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杀韩信。刘邦闻淮阴侯诛,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说:“祸自此始矣。”召平这样说,是因为刘邦怀疑萧何也有参与韩信谋反,于是建议萧何不要接受加封,并尽可能将自己家里的财产都捐献出来。萧何这样做了,刘邦果然很高兴,打消了怀疑。

但是,有时候光靠这些仍然不够,萧何就只得以自污为自保。汉十二年(前195)的秋天,黥布反叛,高祖亲自率军征讨他,多次派人来询问萧相国在做什么。萧相国因为皇上在军中,就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把自己的家财全都捐助军队,和讨伐陈豨时一样。有一个门客劝告萧相国说:“您灭族的日子不远了。您位居相国,功劳数第一,还能够再加功吗?您当初进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多年了,民众都亲附您,您还是那么勤勉地做事,与百姓关系和谐,受到爱戴。皇上之所以屡次询问您的情况,是害怕您震撼关中。如今您何不多买田地,采取低价、赊借等手段来败坏自己的声誉?这样,皇上的心才会安定。”于是萧相国听从了他的计谋,高祖才非常高兴。

自污就是放下身段,不怕自污自贱,奴颜卑膝,在人格上卑曲自辱,以表现自己无条件的服从,从而达到让刘邦放心的目的。可见,虽说相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就是这一个人,就足以把他压得直不起腰来了。

17)刘邦的“功狗论”

刘邦得天下,仅仅靠他自己孤家寡人是不行的,没有那些左右大臣们的浴血奋战,他就不会得到江山。但就是这些奋不顾身拼命杀敌的大臣们在刘邦眼里,到底是个怎样的位置呢?

汉五年(前202),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行赏。由于群臣争功,一年多了,功劳的大小也没能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显赫,封他为酂侯,给予的食邑最多。功臣们都说:“我们身披战甲,手执兵器,亲身参加战斗,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交锋十回合,攻占城池,夺取地盘,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如今萧何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不参加战斗,封赏倒反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刘邦问大臣懂得打猎吗?群臣回答说懂得;刘邦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这时候,刘邦有一段著名的“功狗论”。 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③,功不可忘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打猎时追咬野兽的是猎狗,但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而今大家仅能捉到野兽而已,功劳不过象一条“功狗”。至于象萧何,发现野兽踪迹,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再说诸位只是个人追随我,多的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让自己本族里的几十人都来随我打天下,功劳是不能忘怀的。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自然是“君臣皆莫敢言”,谁都不敢再说什么了。(2014-1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史记(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