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熟年单身”好辛苦

(2013-11-21 04:10:35)
标签:

杂谈

文化

分类: 人生边鼓
                               ——人生边鼓(16)
    与“剩女”概念相近的,还有一个“熟年单身”。“熟年单身”的情况与“剩女”差不多,也是事业有成,经济富裕,一直单身;与“剩女”不同的是,“剩女”们 是并不想永远单身的,只是因为要求标准过高,迟迟找不到“完美男人”,才慢慢地变成“剩女”。这其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一个“剩”字,道尽多少人间酸苦!“熟年单身”则不同了,他们不但事业有成,有车有房,而且乐观开朗,生活幸福。他们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去经营家庭,于是,也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事业,业余则去旅游、购物、欣赏音乐,酒吧、餐厅、夜总会等,成了他们经营出入的场所。有人用“自得其乐”四个字来形容他们的精神状态,这是十分恰当的。
    “熟年单身”作为一种社会观象,最初起源于西欧。在那里,社会空气自由,从个人的生活到精神,都享有充分的自由;而且,有相关的政策,包括法律及福利,来 保证他们的生存条件,因此,单身就自然成为不愿受家庭羁绊的年轻人的一种生活选择。中国单身阶层的产生,则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正如作家葛红兵先生所 说,在过去计划经济的时代,个人生活的自由度低,结婚是个人生活唯一的可能。而随着社会的逐步开放,社会对单身生活的容忍度在增加,经济上的逐步宽裕,也 为“熟年单身”提供了可能。而且,据专家预测,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单身会越来越多,甚至也许能够达到三三开,即:三分之一的人结婚,三分之一的人非婚同 居,三分之一的人单身。
    应当说,单身现象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作为我个人,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但是,如果作为一个父亲,我却绝对不赞成自己的子女做出这样的抉择。 这并非是因为观念陈腐、保守,而是因为单身在中国的生存条件并没有完全成熟,弄不好,不但自己的生活快乐不起来,甚至会搞得凄凄惨惨,烦恼不断。首先,与西方相比,中国人的生活观念和价值标准仍然显得传统、保守。虽说近些年来随着进一步的开放,社会对单身现象的容忍度在逐步增加,但对大部分普通民众来说,仍有一种排斥心理。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大龄青年迟迟不结婚,不是高不成低不就的“剩女”,就是心理不正常的变态者; 其次,在目前的社会体制下,社会的福利政策和措施还远远不够完善,对单身者实行的不少是属于歧视性政策,甚至是“惩罚性福利”。以北京一些国家机关为例, 至今不给单身女性相应的房屋补贴,“熟年单身”还必须与众人一起栖息集体宿舍;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不完备,也使单身阶层晚年的生活堪忧;第三,任何人也难以取代生活伴侣的位置。因为他们做不到夫妻间的那种相濡以沫,尤其是当面临天灾人祸的关键时候,缺少相互扶持的心理关怀所带来的孤独与无助,是别人无法提供帮助的,也是借任何其他形式无法逃避的痛苦。第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父母与亲友们的关心与询问,会造成心理上的沉重负担。没有做过父母的人, 很难体会到父母的心情。在当前的社会里,家庭幸福毕竟是人们的重要选择。做为父母,恐怕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拥有一个幸福而快乐的家庭。这个家庭一天建立不起来,父母的心就一天也放不下。他们会时时刻刻在牵挂儿女的“终身大事”。单身对青年人来说,或许是一时的快乐与潇洒;但对父母来说,却是无法言说的苦痛。他们的期盼,他们的催追,加上其他亲友们的关切,都会对单身者造成一种心生厌烦的精神负担。时时刻刻处在这样“关切”的目光之下,你的快乐与幸福能 不大大的打个折扣吗?
    我不会强迫我的儿女们接受我的生活态度,但是,我仍固执地希望我的儿女们走一种普通人所能容忍与接受的生活形式,在婚姻问题上尤其如此。人人常常引用但丁的“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来作自己生活的座右铭,但谁又认真地想过,任何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谁又能真正做到掩起耳朵来,穿过目光与声音的丛林,心无旁骛地去走自己的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