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故里钩沉 |
我一直向往着能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笛子。公社宣传队来村里演出的时候,有一位演员专门表演笛子独奏,比如《扬鞭催马送粮忙》《社员喜晒战备粮》之类。看他用手中那支竹笛演奏出那么美妙的音乐,我心里简直羡慕死了。心想,我要是有那么一支该多好啊!
那时家里穷,花钱买是连想都不用想的;剩下的,就只有自己制作了。但是,要自己制作,又谈何容易!农村孩子玩的最多的是柳笛。所谓柳笛,就是初春时节柳树刚刚发芽(长出叶片来就不行了),折一段柳枝,轻轻地用手捻,一直捻到皮与骨脱离的时候,将里面的骨抽出来,柳枝就成了一支圆筒。把圆筒的一端压扁,再把最外面的那层薄皮用刀刮去,这样用嘴一吹,它就响了。不过,它发出的声音是直的,不会拐弯;在柳笛的中间挖几个小孔,吹的时候,就像吹真的竹笛一样,用几个手指按住小孔,吹出的音色就丰富多了。当然,离吹出真正的音符还很远,只不过“呜哇呜哇”的好听。过了春季,柳枝老了,就改用大葱的葱叶。用葱叶做出的笛子虽然也能吹响,但葱叶太软,中间不能挖孔,吹出来的声音很单调。村里来了货郎担,卖一种竹笛,这就比自己做的那种高级多了,上面有六个孔,一头还有用刀削出的“舌簧”。吹的时候也是直吹,虽然音色丰富多了,但也吹不出一句完整的乐曲。还算不上是一支真正的笛子。
于是,我们就开动脑筋,想做一只支真正的竹笛。菜园里用来架瓜秧的,就是南方买来的竹竿。我们就把竹节挖通,中间又挖了七个孔(注意,这次可是八个孔,而不是原来的六个,说明我们都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但是,当这一切都弄好了之后,试吹的时候怎么也吹不响,找了半天毛病也没找到。后来实在没办法了,只得拿着去找老师去问。老师看了看我们制作的竹笛,不禁大笑起来,笑得我们都挺不好意思的。老师说:“你们看看,笛管里面什么都没有,它怎么会吹得响?”大家都不解的瞅着老师,老师说:“里面还应该有个笛塞。你不能让它两头都出气啊!两头出气怎能吹得响?”我们一听,顿时恍然大悟。老师又说:“别忙,你们这笛子还少一个孔呢。”老师的话我们又不明白了。之所以挖了八个孔,是因为除了七个音符之外,还有一个是用嘴来吹的;再多一个干什么用呢?老师说:“这个孔叫膜孔,上面贴上一层薄膜,吹出来的声音好听。”我问:“到哪里去找那薄膜呢?”老师说芦苇的里面就有一层薄膜,把芦苇皮削去,就看得见那层薄膜了。不过,那活儿挺不好干的,必须心细才成。我说“没问题!”就拉着小伙伴们跑了。
村前水塘里与村后河筒子到处都是芦苇。我们割了一大抱,按照老师教的,每人拿着一根芦苇就用刀削。这活还真不是我们这些心浮气躁的孩子们所能干的,不是连皮带膜都刮破了,就是刀子割破了自己的手指。我用不屑的口气说:“你们都躲开,看我的!”大家就都住了手,瞪着眼地看着我,半信半疑的。我把小刀磨的飞快,小心翼翼的削着芦苇外面的那层皮。我连大气都不敢喘,生怕一不小心就把薄膜弄破了。那其实已经不是削,而是刮了。费了好大劲,终于看见了那层近乎透明的薄膜。原来,这薄膜并不是那么脆弱,还是有相当的韧劲儿的。当我将一片手指大的薄膜贴在笛孔上,再一试吹,吹出来的声音果然清脆响亮、音色优美、富有感染力。尤其是气流震动薄膜时发出的那种沙沙的颤音,让你觉得浑身都麻酥酥的起鸡皮疙瘩。
竹笛终于制作成功!我终于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笛子。从此以后,我是笛不离手,上学放学路上都是呜呜哇哇的吹。虽说吹出来的调子还不算优美,但毕竟可以吹出一种近乎于乐曲的声音。这在封闭落后的乡下,就就算是个奇迹了!
多年之后,当我可以得到一支真正乐器意义上的笛子时,我却没有吹它的那种冲动了。当年连乐谱都不识,只是瞎吹一通;后来也没有得到正规的音乐训练,直到现在我还不会识谱;至于当年的笛子梦,早就忘到爪哇国去了。
20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