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那只荆棘鸟?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艺评论 |
前几天,一位年轻文友突然问我,看没看过《荆棘鸟》,我说没看过。文友颇带点嘲讽意味的说:“你不是博览群书吗?”说实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就知道这本书,但那时我有个偏见,总以为畅销书(尤其是被拍成好莱坞大片的作品)都属于大众化的通俗作品,正自以为阳春白雪的我对此自然是不屑一顾的。一看《荆棘鸟》的介绍,以为是个老套的老少恋的故事,就毅然把它丢开了。但我对文友没好意思承认这一点,就敷衍的说:“多么博览的人也有没读过的书。”文友就建议我看看。我手头没这本书,从网上搜了一下,既有小说原作,也有电视剧视频。我先是看的小说原作,但只看了一半,觉得眼睛很累,干脆直接看起电视剧来,用了两天才把它看完。
关于荆棘鸟,说的是有那么一种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她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在奄奄一息的时刻,它超脱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声竟然使云雀和夜莺都黯然失色。这是一曲无比美好的歌,曲终而命竭。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创来换取,它的歌唱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歌唱,是世间最凄美的绝唱。
那么,谁是那只荆棘鸟呢?
《荆棘鸟》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与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从帕迪·克利里应无儿无女的老姐姐贵夫人玛丽·长森之召,携妻子菲奥娜和七个子女从新西兰迁居澳大利亚的德罗海达牧羊场,到帕迪惟一幸存的孙辈才华横溢的演员朱丝婷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确定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爱情归宿,整整讲述了克利里家三代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其中最主要的是梅西与拉尔夫神父之间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情。
很显然,拉尔夫不是那只荆棘鸟。年富力强的神父爱上了牧主克利里的女儿、美艳绝伦的少女梅西,但他一心向往罗马教廷的权力,内心处于一种权力与爱情的纠结之中,最终他还是承认与爱梅西相比,他还是更爱上帝,说穿了其实就是权力打败了爱情。梅西却不同,她一直不屈服于命运对她的不公,一辈子坚持“与上帝作战”,为了爱情,她可以不顾一切,包括世俗的偏见,亲人的不解,生活的磨难。尽管她最终没能与拉尔夫结婚,却以自己火一般的激情得到了他,并且有了爱情的结晶。她才是那只矢志不渝的荆棘鸟。
最有意思的是拉尔夫这个人物。显然,作者并不认为一个人对上帝的精神皈依与彻底摒弃世俗,就是靠近上帝的最好方式;恰恰相反,每当拉尔夫的爱情战胜了理智的时候,正是他向上帝又靠近了一步的时候。他的每次“堕落”,都没有向教会隐瞒,但每次都得到了教会的原谅,甚至鼓励。最终,当拉尔夫得知他死去的爱徒,就是他亲生的儿子时,他彻底崩溃了。也许他以为上帝已经抛弃了他的时候,上帝却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所以,有不少读者认为此书是对宗教的侮辱,其实是误解了作者的本意:上帝无处不在,他是慈爱的,宽广的,他用自己的方式爱世界上每一个人。同样,当一个人真正懂得了爱的时候,也就真正皈依了上帝。就像那只荆棘鸟,它把自己的歌声与生命,作为了奉献给上帝的最好的牺牲。
所以,当那位比我小了十来岁的文友问我“以你的思维方式,是不是对这样的感情不能理解”时,我只回答了五个字:“我感觉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