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杂谈 |
我是个无神论者,平时也看过不少宗教方面的书,也有不少信奉各种宗教(包括佛教、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朋友。与在教的朋友闲聊的时候,也不无得意的炫耀过:别看你们在教,不见得比我读宗教方面的书多。
前些年,我在一个叫做龙屯的城中村买下了眼下这所平房住宅,四周邻居大都是龙屯村的村民,而且大部都是基督教徒。我的东邻,也是我的朋友,他似乎在教会当中多少负点责,经常看见他带领着众多教徒们到附近的教堂里去做弥撒;每到重要的宗教节日,还有他们自己的铜管乐队吹吹打打的到他家里,似乎是迎接什么的仪式。平时与他闲聊的时候,他知道我是个无神论者,几乎从来不谈有关宗教的问题。我也对他们的事情确实不关心,以至于在这个被浓重宗教气氛包围的环境里生活了这么多年,我对基督教的具体事情依旧知之甚少。
前天,我的前邻男主人突然去世了。作为邻居,出于情理,自然也要前去帮忙处理丧事。对教徒的丧事,我从未参与过,实际上也帮不上什么忙,不过凑个人场而已。第一天,就有个穿着演出服(估计是铜管乐队队员)的中年妇女手持扩音喇叭,在胡同里慷慨激昂的宣讲入教的好处,我特意听了一会儿,觉得都是些普通的说教,也没怎么往心里去。今天是出殡的日子,吃过午饭,仪式就开始了。灵棚的周围挤满了死者的亲人以及众多的教友。在乐队演奏的哀乐声中,在牧师的带领下,人们开始诵经。我也挤上前去,发现参与祈祷的人群中,男女老少都有,很多人都很虔诚的闭着眼,用心的在祈祷。就连他的子女及亲人们也都一边流泪一边唱经。诵经的声音很高,也很整齐,哀怨中有一种凄美。突然之间,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当众多的人都在为了一个教友的去世而真情的哀痛,用心的祈祷时,不管那个死者听不听得到,起码活着的人们心里会感到有一种温暖。
于是,我就在想,在一个崇尚人人为己的年代,究竟是什么将人的感情聚集在了一起?显然是信仰,也就是宗教。为什么我们搞了几十年的思想改造与政治教育,却禁不住市场经济的一阵轻微吹打,便立即全面塌陷?那是因为我们所提倡的都是一些假大空式的虚假宣传,煽动的都是人类相互仇视的情绪,是一种反人性的东西;而宗教则恰恰相反,它所触碰到的都是人类最柔软的部分,提倡的是人人相亲,教导人们的是互相原谅与宽恕,以及个体的反思、忏悔与自我救赎。别问丧钟为谁而敲响,它为你而鸣。就这样,把人性当中最美好的那部分给唤醒了,调动起来了,凝聚起来了!这是在我们这些世俗的人当中是很少能看得到的。
经济高度发达的深圳市的领导人,曾经邀请社会各界为深圳市的发展出谋划策,一位德高望重的宗教界长老说:“深圳所缺少的,是一座寺庙。”我理解,这位长老所说的绝不仅仅是一座物理意义上的寺庙,而是说深圳人在经济富足之后所需要的,是一个灵魂的寄居与憩所。历来就缺乏宗教信仰的中国,缺乏的正是宗教中的那种忏悔、宽恕与自我救赎的精神。只有缺乏宗教信仰的民族,才会出现那么多诸如毒奶、假酒、地沟油等一些没有道德底线的丑恶现象。这一点,是需要所有中国人反思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