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治与人道

(2007-03-13 12:44:15)
分类: 读《魏书》记
                                ——读《魏书》札记(5)
    公元404年,即天赐六年十月,北魏朝的开国君子道武帝驾崩。皇太子嗣,也就是太宗明元帝,在万民的称赞声中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然而,此时他的生母刘贵人却已无缘享受母以子荣的快乐。因为,在此之前,她早已被自己的丈夫道武皇帝赐死。当时,道武帝曾告知给嗣,为了不让妇人干政,让皇戚为乱,他准备效法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立为太子当然是好事,却要以牺牲自己的母亲性命为代价,恐怕明元帝此时怎么也不会高兴起来。因为他素来纯孝,与母亲感情甚厚。听到父王的话,他知道父命不可违,禁不住哀泣不止。即使这样,道武帝仍然大怒。明元帝回到自己的宫中,哀不自止,日夜号泣。道武帝听说以后又叫他去,他正要去,却被身边的人拦住。因为他们知道,他这一去,绝非什么好事,凶多吉少,于是纷纷阻拦他:“孝子事父,小杖则受,大杖则避之”。眼下皇上盛怒,你去见他,不定会惹出什么事来。如果你遇到不测,岂不是陷皇上于不义吗?不如暂时躲避一下,等皇上的怒气消了,再去见他也不迟。明元帝本来心中十分恐惧,听到左右一说,觉得有理,果然逃走了。一直到天赐六年,清河王绍作乱,道武帝驾崩,他才回到宫中,诛绍,并即皇位。虽然他即位后立即尊谥皇妣为宣穆皇后,但,毕竟无法起死者于地下,刘贵人也只能享受这死后哀荣了。
   按理说,刘贵人为皇室生下太子,使一统江山有了后继之人,她对皇室是有大功的。然而就是因为她有此功,却使自己必须就死,立了功不但没有受赏,反而搭进去了身家性命,这事该找谁人说理去?
   当然,道武帝所虑,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在他之前,妇人参与朝政、外戚掌控朝廷权柄的例子太多了。但为了防止这一切,便要取人首级,害人性命,是不是太过残忍,太不人道了?预防措施有种种,身为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难道就想不出别的解决办法而只能要人一命吗?我看未必,他这样做的原因无非有两条:一是政治无情。政治往往是残酷的,充满了刀光剑影,有时稍一心软,确实会带来无尽的灾难。保全妻妾性命让天下大乱,还是杀掉妇人以保社稷永固?两者相权取其轻,作为政治家,道武帝选择了前者;其次,在皇帝眼里,女人根本就算不得人。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后宫佳丽无数,区区一个刘贵人算得了什么。在万岁心目中,恐怕她连一粒草芥都不如。为了他视若生命的江山,杀一个妇人,他连眉头都不会皱一下。难怪当明元帝听到母亲将死的消息而哭泣时,道武帝要勃然大怒。只知行妇人之仁的人如何会坐稳皇帝的宝座?搞政治,岂能讲人性?
    其实,政治与人性也并非水火不能相容。也许是出于本性,也许是经历了这段特殊的经历,明元帝登基后,以德为宗,以仁见称。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具有人道色彩的政策,废除苛政,减轻徭役,访贫问苦,严惩贪吏,使得国内状况大为好转。难怪魏收赞他“抱纯孝之心”,“隆基固本,内和外辑”。明元帝以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当年父王的残暴,做出了无声的抗议。同时,他的仁政给百姓所带来的福泽,也不能不说是当年道武帝种之以豆,收之以瓜的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