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未曾有过激情飞扬的日子呢?
尤其是那些走出校门、甫入社会的青年人,书生意气,血气方刚,欲拯百姓于水火,欲解万民于倒悬。敢爱、敢恨、敢歌、敢哭、敢冲锋、敢砍杀、敢破坏、敢开创……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才被称为热血男儿罢?想当初,我们二十来岁的时候,自觉多读了几本书,便颇有点雄视万物,不知天高地厚的样子,被人讥称为交河“四大缺德派”抑或“四大狂人”,以至于今天,尚有人不时以这些拿我“开涮”。可当时,自己居然洋洋得意。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三杯酒下肚,便天王老子也不怕,真如青莲大人所说的“天子呼来不上船”了。整天价口中引用的都是些“敢于怀疑一切”,“人类的一切在我都不生疏”,“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转动地球之类”的名言警句。不过也正是凭着那股子激情,学习刻苦认真,发奋之心如干柴烈火,烧得自己五迷三道的。可以整夜读书不睡觉,可以写作到天亮,不管是三伏酷暑,还是三九严寒,守一夜油灯,做一宿文章,第二天早晨起来,一脸的青灰,满鼻眼都是黑的。可也仗着那样的拼搏与奋斗,才能取得一些成绩。二十多岁的时候,已在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几十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了。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当然也有社会大气候的因素),心中的激情也随之锐减,越来越少了。由俯视一切,初生牛犊,变得成熟起来,老练起来,以至于世故起来,圆滑起来,热血沸腾的时候更加鲜见,最后终以“理性”代替了激情。然而,也正是因为随着激情的减少,创造的欲望愈来愈弱,敢杀敢拼的劲头没有了,当然创作的丰收也不见了。口中的慷慨激昂,变成了“淡泊宁静”;经世纬国济天下,变成了老婆孩子热炕头;酒依然是喝,但那是为了浇心头之块垒,消生活之忧愁;“大山”仍是侃,但那是排胸中之空虚,破心中之寂寥。就象一块楞角分明的石头,在世俗激流的反复冲击下,终于变成了一块圆滑的鹅卵石。
幸耶?不幸耶?喜耶?悲耶?还用说吗?
所以,不少上了几岁年纪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怀念那些激情飞扬的日子。也许那时耕耘的苦恼多,收获的喜悦少,可是因为有了拼搏与奋斗,生活才觉得充实,人生才有意义,精神才有支撑,活得才有滋味呵!如今活得现实了,世故了,但年青人的那种生猛,那种激情不见了。人真正到了没有激情的时候,离冷血动物、行尸走肉还有多远呢?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仍要过那激情飞扬的日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