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博客上看到叶永烈的一篇文章,题目记不清了,好像是替何智丽征婚,
后来又看到何智慧的《不想再嫁日本人》一文,这两篇文章又在国人心里搅起了“一泓春水”。
熟悉乒坛的人都会记得,在第十二届亚运会上,有一个日本国籍的中国人小山智丽在一天之内,一她举击败了邓亚萍、陈静、乔红三员世界当时最顶尖的乒乓大将,替日本夺得了金牌。她就是当年在1987年在第39届世乒赛冠军何智丽。
在这个风口浪尖上,何智丽遭到了包括我在内的中国人的非议和辱骂,有人骂她是“吴三桂”、现代“日本汉奸”,数典忘祖,等等。现在回过头来想,何智丽那时的确进入乒乓生涯的巅峰状态,显示了强大实力和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球场就是战场,在战场上的争斗就是你死我活,而沉寂了七年的何智慧丽正值乒乓生涯的巅峰时期状,显示了她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对她的责骂也显得有些过份了。
从何智丽的运动生涯来看,她的前进道路上是不尽人意的,应该说,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造就的悲剧式人物。虽然她是世界冠军,虽然她也是富人中的一员,虽然她也是一个名人。然而,人生的悲剧并不管她是不是名人,也不管她是不是富人。
在上世纪80年代,“让球”从神话转向浓厚的功利主义。这时候,何智丽突然站出来挑战秘而不宣的“内部规则”。1987年,在新德里的第39届世乒赛上,何智丽因队友陈静让球进入了4强,但半决赛中,她却没有服从球队安排的失利计划,以3比0赢了毫无准备的管建华,并在决赛中战胜韩国的梁英子夺冠,她激动地振臂欢呼……然而,兴奋很快被冰冷的现实取代。她的夺冠,没给她带来鲜花和荣誉,而是无休止地写检讨,大赛归来的鲜花也没有向她绽放。那时,23岁的她无法承受心理之重,于是,载誉归来的何智丽成为乒乓上“不笑的冠军”。此后,她遭到无情的封杀,她的身影从我国的乒坛赛场上消失了。
也许,这就是她当年毅然离开祖国的最主要原因。而且她走时走得那么义无反顾。因为何智丽在比赛时,拒绝了领导让球要求,挑战了“潜规则”,一举夺得冠军女子乒乓球单打冠军,震惊乒坛。教练组认为,何智丽在拿国家荣誉开玩笑,没有服从教练组让球的决定。一年后,25岁的何智丽被排除出了奥运名单。
失望的何智丽选择远嫁日本,在日本改名为小山智丽,并在1994年的亚运会上代表日本出战,夺冠,加上“哟西”的刺激,何智丽一度成了中国球迷最厌恶的名字。
虽然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何智丽抱怨,但是她的内心一定有太多的苦痛和精神压力。她当年嫁给日本人时遭到了非议和辱骂。在风波刚息之时,她又在1994年亚运会上打败邓亚萍、陈静、乔红,为日本夺得了一块日思夜想的金牌,于是,骂声又铺天盖地,此起彼伏。
1997年,她和一些跨国女性的婚姻一样,遭遇了不幸:与日本丈夫离婚。这个失败的婚姻让她发誓:再也不嫁日本人!由此可见,她的人生并不幸福。
虽然何智利今年才43岁,但是,她的人生却是苦涩的,她很小就进入国家队,就开始劳其筋骨的苦练,就在她终于应该享受荣誉和鲜花时,她却遭到暴雨狂风。
何智丽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悲剧式人物?
如果当初领导不强迫她让球,赢得冠军后不写检讨、不受到无形的压力,她会出嫁日本吗?应该说,这样的“让球”是违背起码的体育道德的。今天回过头来看,当年何智丽拒绝让球,需要多大的胆识!这就难怪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会为当年何智丽不让球的大无畏的精神所感动。
2005年,第四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上海举行之际,世乒赛组委会和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邀请何智丽作为嘉宾回到上海。这让沉湎于悲剧中的何智丽终于感受到祖国的温暖、母亲的博爱。
有网友说,当年,叫何智丽让球,是为了祖国的荣誉,国家队没错,因为是国家培养了她,自从她进入国家队以后,吃喝住及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是国家包的,这是我们国家运动员和外国运动员的本质上的区别。
从何智丽不让球、出嫁日本,到作为嘉宾回到她的故乡,已经整整20年了。20年,弹指一挥间,但作一个时代的名运动员,已经逝去了自己运动生涯的最辉煌的时刻……
作为时代悲剧人物的何智丽,留给我们的思考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何智丽的人生悲剧到底是谁的错?
今天,已经43岁的何智丽的内心深处仍然无法放下乒乓球带给她的一切。“那些都已经成为历史了,我不愿意再提起,过去了就过去了。”
真的过去了吗?从何智丽的言谈中,看似已经释怀了的何智丽,却没有真正地从人生的悲剧中走出来,她依然徘徊在自己的人生悲剧之中。
时间并不是医治心灵创作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