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老三届人对“谦卑”的认识

(2022-07-25 14:33:48)
分类: 关于思想方法的思考

一个老三届人对“谦卑”的认识

“谦卑”是所有道德品质的基础,它在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谦虚,不自高自大。这是一种“认输”的品格,是容忍、宽容、妥协的品格。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几十年里很少听到对“谦卑”这种品格的赞扬了,这是一个被边缘化很久了的一个“概念”,而民众“谦卑”品格的弱化将给社会混乱带来严重隐患。

“谦卑”是产生人类社会的基石

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在变化的,也可以说是“运动”的,如果我们把宇宙中的一切都看成“物”,则物理学回答了这个问题,牛顿力学奠定了物体运动的规律。地球上的“物”又分有生命和无生命的,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回答了生物(有生命)界的运动规律。这就是生存斗争学说,即“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人”当然是属于有生命的,很多人也认为人类社会也不过如此,尤其中国文人用很有修辞色彩的话来诠释这个规律,这就是响彻上世纪初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的确是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生命世界”运行的规律,是大自然中生物界运行规律。电视片动物世界里有段画面很能说明这个规律,老鸟孵育出一窝小鸟,但它每天采集来到食物不够哺育全部的小鸟,它会把有限食物给予叫的声音最大,脖子伸的最长的几个,弱小的几个会很快因得不到食物而死去,老鸟会及时清除出鸟巢,而让得到食物的小鸟茁壮成长,这就是典型的达尔文学说的范例。但人不是动物,人类社会也不是完全属于大自然,人类社会也不是完全依照“丛林法则”去发展,原因何在呢?这就是人有发达的大脑,有较强的“记忆”和“思考”能力,会发现任何“强”和“弱”都是相对的,是会变化的,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强”的时候退让一下,让事情的发展留有余地呢?这一违反“强者通吃”竞争规律的做法产生了人类,人类区别与动物的地方就是知道主动退让,也就是“谦卑”的出现,从此产生了“语言”,有了“契约”,有了道德伦理,更准确说是有了“文化”,而这一系列和动物界不同的地方都是在“谦卑”的基础之上产生出来的。人类是聪明的,一方面利用“文化”抑制了“丛林法则”;另一方面又改造了自然竞争的环境,利用“文化”创造出人类社会中的“权力”,使“竞争”对象从争夺“物质”转化为对“文化”的控制,将“弱肉强食”蒙上“文化”的外衣。这样一来,人类社会存在两种生存状态:一个是以“谦卑”为基础,人之间相互尊重的生存环境;一个是围绕“权力”,人之间的“生存竞争”的环境。一个社会只有前者,大家相对如宾,又是一盘散沙,如果在“孤岛”上大概可以存在,但这是不现实的。如果只有后者,不过就是完全的自然生存状态,无非是竞争更加惨烈,历史上人类发生的战争就是这种状态。英国社会学家赫胥黎在其著作《进化论与伦理学》的序言中说:“如果没有从被宇宙过程操纵的我们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天性,我们将束手无策;一个否定这种天性的社会,必然要从外部遭到毁灭。如果这种天性过多,我们将更是束手无策;一个被这种天性统治的社会,必然要从内部遭到毁灭。”他的这段话就清楚说明,任何一个由人组成的“群体”,诸如家庭、“单位”、民族、国家……,都需要具备两种力量,一是“天性”;一是“人性”。没有生存斗争的能力,也就是自然赋予的“天性”,在今天也就是获得“权力”的能力,是不可能繁衍生存的;同样,没有“谦卑”为基础的道德伦理,也就是没有了“人性”,这个“群体”会从内部自然瓦解。

人类社会中的“人性”和“天性”都和文化有密切关系,文化本身就是人类“谦卑”品格的延续。而人类社会的竞争是围绕“权力”的竞争。“货币”是人类社会最广泛存在的“权力”,今天社会无钱寸步难行。更多是通过各种“头衔”来展示的“权力”,如“等级”、“职称”等等,各种“权力”共同的特征都和“文化”有关,并不直接就是“财富”或“尖牙利爪”。在古代有个“皇帝”的头衔就在一个区域具有最大的权力,至于这个人是小孩、女人、老人都不重要;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更是直接把“文化”与“权力”相联系。一个人的生存必须有一定的“天性”也就是“权力”;而一个“群体”必须具有的以“谦卑”为基础的“人性”,否则无法凝聚为“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还是比较重视以“谦卑”为基础的“人性”,但法家是重视“天性”。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然王朝更迭频繁,但总的生存状态变化不大,主要就是“天性”和“人性”能在相互博弈中找到了均衡点。一百多年前,严复片面介绍了赫胥黎的著作,他将《进化论与伦理学》译为《天演论》,从书名就开始了对“天性”的推崇,片面强调了对“权力”的争夺,一时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了对社会发展规律认知的最大共识,一直延续至今。这篇文章不可能对百年来的历史进行回顾,只是对今天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看看以“谦卑”为基础的“人性”被削弱后带来的后果。

对“三观”的简单解释

如今有了自媒体,有了网络,人们对国内外发生的各种事件都有不同的声音,这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人们发现有两种声音是不能“共存”的,而有了“你死我活”的味道,提出“三观”不同的人之间是不可能进行话语互相交流的。而这“三观”是如何不同呢?对此有人提出:你敬畏天理,他崇拜权威,这是世界观不同;你站在良知一边,他站在赢者一边,这是价值观不同;你的努力是为了理想生活,他的努力是为了做人上人,这是人生观不同。这个总结是有道理的,这两种“三观”正是一个突出“人性”的重要;一个认为社会是由“天性”主导,没有“权力”就意味着“死亡”。

三观中的权威、胜利、等级是社会凸显的现象,各种“权力”是人们容易看到的;而天理、良知、理想是需要思考的,非直观的。“权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生存,但需要注意到的是“权力”或者说“天性”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它的存在是社会现象。而以“谦卑”为基础的“人性”是个人拥有的,每个人可以通过文化来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一个人具有的“美德”不会直接决定个人的生存,但会影响社会的形态。一个社会和谐有序,“天性”能够得到控制,是由社会中每个人具有道德伦理作为基础的。一个道德伦理被削弱的社会,这个社会是动乱的,或是正在走向动乱。当道德伦理的基础“谦卑”被动摇时,社会的分裂也就开始了。上面提到的“三观”不同,就是“人性”和“天性”的博弈,而找不到平衡点所反映的是社会中“人性”的薄弱,正是社会分化的表现,是社会秩序出现崩溃的前兆。

“谦卑”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石

每个人在社会拥有的“财富”和“权力”是不一样的,人类社会需要道德伦理的存在,目的就是为了抑制拥有大量“天性”人的肆意妄为,肯定“谦卑”对每个人的重要性。“谦卑”首先决定了个人能否和他人和谐相处,决定了个人的生活幸福。生活中保持谦卑的态度,也是所谓的“低调”做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人总是夸耀自己,贬低别人,估计朋友是不会多的。社会上“等级”的存在和以“谦卑”为主的“人性”是不相容的,“谦卑”追求的是人之间的平等,人有谦卑之心才能做到不“媚上欺下”,尊重他人也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得到自尊。普通人拥有的各种“天性”是有限的,如果你看重这一点,忘掉了“自尊”,就会掉入“自卑”的境地,落得“天性”、“人性”两空。而一个拥有权力、有财富的人更需要有不张扬,重视“谦卑”的品格,因为此时人们更多看到的是他的“天性”,忽视了他的“真情”。社会有“为富不仁”的说法,就是将“谦卑”品格和拥有当财富对立起来,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也是出现“仇富”的原因。忽视“谦卑”无论对穷人还是富人都可能带来“灾难”。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必然是轻视“等级”、“财富”而重视“谦卑”,是相互尊重的环境。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表面无论如何有序,都必然存在社会被撕裂的隐患。

我们每个人都是靠有“货币”生存,也就是有一定的“天性”,或者说“权力”,但这种“天性”过多或过少都可能给个人的生活带来“麻烦”。“过少”不必说了,也就是贫穷,自然不会感到幸福。“过多”则有了“折腾”的资本,真朋友会远你而去,“黄、赌、毒”可能会找上门来。真正带给个人幸福的是“谦卑”的品格,在贫穷时,能冷静对待现实,“诚信就是金钱”,能得到“亲友”们的帮助而尽快走出困境;在富裕时,做到“富而不奢”,团结更多朋友,合理理财,惠及长远。“谦卑”的品格是一个人获得幸福感的基础。

“谦卑”是一个人得到真知的基础

以色列人很重视教育,小孩子放学回家,家长总会问你今天在学校问老师了一个什么问题。敢于问老师或同学问题,首先需要有谦卑的态度,要有蔑视“等级”的心理,认识到在“学问”面前大家是平等的。敢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都少不了“思考”。一个人所以上学求知,就是因为有“提问”、“回答”的学习环境,一个人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提高也就没有得到“真知”。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不耻下问”的传统,重视思考,轻视“学舌”,才是正确的求学之道。一些家境贫寒的学子,学习成绩不好很可能是自卑带来的,畏于“天性”不敢去思考,去提出问题。一所好的学校,必须有浓厚的强调“谦卑”的环境,而弱化“等级”之类的“天性”,这是评价学校“优劣”的重要标准。“谦卑”强调的是学问是没有穷尽的,而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人获得“真知识”唯一途径是“思考”,人的思维能力才是一个人的主要智力。一个人思考能力的欠缺是“自卑”的结果,“自卑”是在“天性”的竞争中矮化自己,是缺少自尊的表现。不自卑而知道自尊,需要在道德伦理上要有“谦卑”的品格,这两方面是紧密关联的。

现在学校教育几乎完全围绕“分数”来进行,表面是用“考试”来作为评价的平台,但争“高分”、“高学历”、“高职称”等等的现象在本质上是强调“天性”的重要。人们对考试十分欣赏,认为是公平、公正的体现。对于这一点,一定要分清是“专业”性的,还是“通用(综合)型”的。如果是前者,的确体现了在某专业上的平等和公正,最典型的是竞技体育。而后者体现的是显示“权力”的力量,是给“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贴上“文化(文明)”的标签。能将不同“专业”整合在一起的必然是“权力”,最终得出的评判结果当然也是由“权力”来决定。今天的“竞争”不可能是在自然状态下,无论高考、毕业考试、评职称,凡是要和某种“功利”挂钩的,莫不是这种“通用型”的“考试”。这种“考试”带来的“竞争”并没有促进某文化发展的意义,而是加强“权力”的力量。古代科举制度是最典型的,今天的“等级”几乎都是利用由“权力”控制的各种“考试”来划分,满天飞的“考试”不过是“天性”对“人性”的挤压,是对“谦卑”的嘲笑。在“权力”控制下的文化是不可能得到真发展,最终会造成对“人性”的泯灭。

“谦卑”在经济生活中同样是重要的

近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是充分利用了“竞争”起到的激励作用,给每个人提供了展示“生存斗争”能力的机会。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意识推动下,科学技术、工农业发展都有了大发展,但也派生出大量的“权力”,每个人努力去做的不再是“服务他人”,而是“权力”的交换,市场竞争经济向互相利用的“关系竞争”转化。人们并没有主动去完成现实的、大量的实际工作的积极性,而在各种“权力”的争夺上斤斤计较。人类社会中的“天性”和“人性”都是以“文化”作为平台,“天性”没有节制的使用必然会伤及“文化”,累及社会的基础——“人性”。一个缺少“谦卑”的社会,很容易使各行各业之间,甚至本单位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不是鼓励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而是“劣币淘汰良币”,很难使现今庞大的经济发展链条顺畅运行,一些激励措施也变异为无聊的“争斗”,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形成了“内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激励起的工作热情不复存在,面对没有意义的加班,无止境的许诺和恐吓,开始选择“躺平”,如此环境何来经济的创新大发展呢?

小女孩和母亲在行走中遇到拾荒的老人,小女孩讲你看他穿的不干净,身上还有难闻气味,母亲说,是啊,他没有工作,没人给他发工资,他只好捡破烂来换钱。你要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就能有工资,过好生活。相信这种对社会的认知是大部分人的看法。体力劳动,尤其在脏、危险、艰苦的环境中的体力劳动是社会不可或缺的,鄙视体力劳动对国家经济建设是危险的。用一个人靠在社会中的“地位”获取工资而取代“按劳取酬”的原则时,越来越多靠级别的食利者会掏空这个哪怕是堆满金山银山的国家,我们今天不正在滑向这个危险境地吗?经济的崩溃无疑将是大灾难。虽然这里也在强调学文化的重要,但这里学文化的目的不再是人的基本需求,而是为了做一个“人上人”,扭曲了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暂时摆脱贫困的阶层在鄙视普通劳动者的同时,同时也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恐惧”,害怕成为普通劳动者,而每个人成为普通劳动者是最大几率的事,这种“痛苦”的形成正是忽视“谦卑”品格培养的后果。一个人只有尊重每一个普通人,才不会对做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恐惧。

以“谦卑”为基础的美德无论对于个人、家庭、团体、国家、民族都是十分重要的道德伦理,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达,国家的强盛,是万万马虎不得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