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摘抄:谈洛克的墓志铭
(2022-06-02 14:51:58)分类: 杂感 |
笔记摘抄:谈洛克的墓志铭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能听到真诚声音真是难得的享受,翻看笔记,看到洛克为自己写的墓志铭,突然又想起《论语》中的话:“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篇墓志铭无疑是洛克的真言。先把它转抄在这里:
路过的人,请稍停一下,这里躺着的是约翰.洛克,你要问他是怎样一个人,答案是:他安于中道。他被培养为一个学者,就以献身真理为业,你可以从他的文字中读出这一点;你要想知道他更多的事情,这些文字也可以忠实地告诉你,强过墓志铭中这些含糊的悼词。如果他有点德行,那也实在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他更难以成为你的榜样;至于他的罪过,就埋葬了吧。德性的榜样,你可在福音书里寻找;罪过的榜样,最好没有;而必朽的榜样,这里当然有(这会于你有益),而且哪里都有。他生于公元1632年8月29日,死于公元1704年10月28日。刻铭以记,但这碑铭也将速朽。
抄完又让我想起一直十分欣赏的中国宋代文人张载的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的意思是: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转自网络)。这四“为”被称为是集中体现了知识分子济世救民情怀。把它和上面的墓志铭比较,让我深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联想到“人生而平等”的意义。中国自古至今有十分强烈的等级制度,事实上的重大差别导致了人们从内心,从基本思想认识上就认为是人与人是有差别的,是有“君子”与“小人”之分,追求“平等”只是口号,没有人去认真相信它。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一个读书人,一个有文化的人,也就是所谓“高端人士”,自然就要有济世救民情怀,说通俗尖刻一点就是“救世主”情结,但从来不认真考虑你有这个能力吗?
洛克是西方重要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西方世界各种制度的建设,不能说“为万世开太平”,但的确是影响了西方世界三、四百年,至今依然是重要哲学流派。但在应该如何“做人”这一点上,他首先强调自己是普通人,大家也同样是普通人。是“大家”把自己培养成为“学者”。而作为“学者”就是把自己在探求真理路上的感受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而要理解需要去看著作,而不是看“评价”。洛克的观点是否定有“真理”存在的,只有走在寻找“真理”的路上,或者说“真理就是思考”。洛克在墓志铭里没有谈“平等”,但通篇强调了“人都是一样的”,有“德行”,也可能犯错;要宽容别人,没有必要张扬自己;“榜样”只可能存在“宗教”中,只要是人,就会“朽”去,被遗忘。这些对人的评价是和我们悼词中的语言大不一样,真正体现的是“人生而平等”。
人是有“宗教”的动物,人们渴求的平等是指在“神”面前的平等。国人的“宗教”意识比较浅,常常忘掉了“神”的存在,自然也就失去了“平等”,看到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也正因为看不到“平等”,对自己也就失去了“自尊”,习惯于依附“强权”,媚上欺下。从无神论角度来看待“平等”问题也是存在的,这就是人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平等,而在物质世界里是没有什么平等的,如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而“精神上的平等”主要是表现在“思考”和“言论”上的平等,是不确定什么统一的“思维”,不确定真理是什么才是“真理”。“追求精神上的平等”才是有文化的人和读书人的真正责任。也就是我们这个社会里的“读书人”不知道谦卑是人类基本品格,眼里只有“等级”,只有“名、利”,不知道“平等”是何物,我们的社会真是万劫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