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古典音乐李云迪基辛lacampanella娱乐 |
最近有些"发烧",经常听他们的钢琴演奏.
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好的音乐和好的音乐人是能打动人的心灵的.
他们俩都是当今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年轻钢琴家.
当然还有朗朗啊! 但这里只谈这两人!
先看看李云迪的演奏.
他的演奏层次分明,感情投入,细致感人,激情彭湃,情绪随着音符跳动而起伏.
在激动处,这哪是一个人在演奏,那简直是在带动一个庞大乐队在演奏.




.
我闺女特喜欢李帅哥.





李云迪于2002年于日本巡回演出时演奏版
《La Campanella》是弗朗兹·李斯特作品.
弗朗兹·李斯特 (Franz
Liszt,1811-1886),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La campanella(钟)》作于1834年,钢琴独奏曲,由李斯特根据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钟》改编。乐曲基本上采用三段体曲式。运用了多次主题变化和反复,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点。乐曲一开始,经过简练的前奏,很快在高潮音区出现了“钟的主题”钢琴高音区清脆悦耳的音色和泛音奏法形成短促有力的音响,组成了一连串生动逼真的小钟的鸣响。接下来的主题继续用钢琴高音区的音色特点,奏出了不同节奏的钟声。这两个主题交替变奏形成了高难度的辉煌华丽的段落。最后乐曲运用舞曲的体裁特点,在热烈欢快的歌舞气氛中结束。
《La campanella(钟)》作于1834年,钢琴独奏曲,由李斯特根据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钟》改编。乐曲基本上采用三段体曲式。运用了多次主题变化和反复,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点。乐曲一开始,经过简练的前奏,很快在高潮音区出现了“钟的主题”钢琴高音区清脆悦耳的音色和泛音奏法形成短促有力的音响,组成了一连串生动逼真的小钟的鸣响。接下来的主题继续用钢琴高音区的音色特点,奏出了不同节奏的钟声。这两个主题交替变奏形成了高难度的辉煌华丽的段落。最后乐曲运用舞曲的体裁特点,在热烈欢快的歌舞气氛中结束。
为什么把基辛和李云迪放一块,只是偶然而为之罢了!
在国外某大视频网站,这两人如影相随.
李云迪,相信大家知道的比我多得多.
他自2000年十月夺得"悬空"多年的国际簫邦钢琴大賽以来,琴艺日臻完美,我们有目共睹.
基辛Evgeny Kissin,世界著名青年钢琴家.
他1971年出生于莫斯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是工程师,母亲为钢琴教师.
Kissin两岁触琴. 六岁被送往莫斯科的Moscow Gnessin
School of Music习琴.
在那他遇到了他的一生的恩师Anna Pavlovna Kantor
---
他钢琴生涯中唯一的一个老师,至今仍然亦师亦友亲密如长辈家人关系.
Kissin没有进过正规音乐学院,
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国际大赛,
但他对音乐的能力和天赋,
让他在幼年就与钢琴结缘并名扬世界. 这在钢琴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2岁时,
Kissin因为在莫斯科大会堂演奏萧邦第一和第二钢琴协奏曲而技惊四坐,从此走上国际舞台.
他的演出轨迹遍布欧洲,日本及美加.
获得奖誉无数,其中有1992年度的格莱美音乐大奖;
1995年的全美年轻钢琴家奖;
1977获苏联最高文化荣誉奖,也是当时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同年,他接受英国BBC之邀出席于伦敦亞伯特音乐厅举行的逍遥音乐会. 音乐会当天观众近6000人之多.
观众们的热烈回响让这场历史盛会闻名于世.
也更让Kissin大名远扬.
下面的那个录像就是他当时在现场演绎的La
Campanella记录.
有人说,听Kissin演奏,就象在听他与神灵对话.
这话说的妙极了!!! 他总是不动声色,
没有任何身体语言,
表情也是淡淡的,就象在自言自语.
漫妙音乐在他瞬息变化指间不经意潺潺流出,时而款款倾诉,娓娓道来,
时而悲壮激昂, 如痴如醉.
他完全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人们在他的带动下也完完全全沉醉在他所布下的音乐网中,不能自拔...!
这下我是完了!!!
Kissin 在1997年伦敦应BBC之邀出席于伦敦亞伯特音乐厅举行的逍遥音乐会,时年26岁.
基辛和李云迪,他们各有忠实拥护者, 各不相下.
两人对音乐各有理解,
因此各有风格.
下面中间DVD: Kissin在1997年伦敦BBC逍遥音乐会上的演出现场录制
下面右面DVD: 李云迪在2000年波兰华沙夺得萧邦大奖时的现场录制
后一篇:海外生活: 同性恋同事"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