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一场博弈还是一场儿戏!
文 和运超
导演/编剧:李仁港
演员:黎明、冯绍峰、刘亦菲、张涵予、黄秋生、
陈小春、安志杰、午马、丁海峰
类型:古装、动作
片长:130分钟

李仁港,要算这几年在大陆找到“适应”的香港导演之一,《三国见龙卸甲》《锦衣卫》到《鸿门宴》,一部比一部呈现庄重的大陆古装片痕迹。
《鸿门宴》,公映时刻意加了“传奇”两个字,我一直有点琢磨,这算不算画蛇添足?看了电影,相信多数观众会知道李仁港鬼扯了有多远。但,一些不代表全部,这部电影,导演肯定强调的是改编历史,他不认为电影讲述的是历史,但我觉得导演其实是改变历史,让人歪曲地理解:他所呈现的不是“历史”化的古装电影,而且他没有再像以往那样刻意强调动作的情形下,所以,加上“传奇”恐怕还是有必要,这也更加说明了导演思维上一种为了求变而显现的荒谬感。
这种荒谬,首先存在于李仁港导演过分自信的美学理念。作为美术设计上有相当功底的导演,在多部电影呈现同一种风格,充分显示了他的失败和无聊。当然,导演并不承认这种自我复制。如果说黑泽明导演的古装片美术风格一致是因为黑泽明相当认真地追求日本历史的真实感,尤其要强调:黑泽明的古装片几乎一致地停留在安土桃山时代,也就是所谓“战国”时期。其实,日本官方史学中并没有战国这一说法,战国的概念也是“野史”。他的美学一致可以认为是严谨,但李仁港在中国电影中的不同历史时期刻意打造很接近的一种变态的东洋风格,如果不是导演特别喜爱或者美学创意贫乏,我找不到任何理由说明,这是很严谨的追求一种真实感的创作态度。
其次,《鸿门宴》是中国知名度很高的一个故事,不错,我没有强调这是“历史”,我也相信鸿门宴、霸王别姬等本身有很大“野史”成分。也许,很多人会迷信司马迁《史记》的历史味,但我信服黎东方先生的观点,司马迁的文学功底比历史功底高很多,《项羽本纪》是一篇精彩绝伦的文学作品,因为司马迁对项羽倾注很多个人情怀。其中鸿门宴,就是一次文学创作的呈现。如果要说这段“历史”有几多人生的沉浮和引人思考的点点滴滴,必须要跨越整个刘邦项羽争霸的前因后果,方才可以做一番“解读”。李仁港导演如何做的?他单单捕捉“鸿门宴”的片段来挖掘新意?不是,他确实讲述了前,也讲述了后,他还是抱着几分历史人文的态度给观众灌输他的解读,可是又只捕捉到表象,尤其平庸的是,这一次他自信满满的新鲜感,没看出和《见龙卸甲》、麦庄二位的《关云长》一类有多大的不同,《鸿门宴》中用人生博弈和棋局以及世事循环无常的概念,我们可以在另外两部电影中找到痕迹。正是李仁港导演自己的话,他太喜爱所谓兵家概念反复呈现,所以导致几部电影中的主题都有迹可循,差异不大。
《鸿门宴》用一场棋局博弈论改变了整个历史进程的做法,纯粹是儿戏!导演不知道是沉醉在这种自我理解中,还是无视整个观众群体。我相信会花钱去看《鸿门宴》的观众多少都知道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因为这篇文章相当精彩,记得是入选过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典范),完全不知道鸿门宴是什么而进电影院追星的,相信会少得多。那么,导演凭什么要说撇开历史自我创造,比架构在历史基础上进行人物和主题创造更符合真正的电影艺术?这场号称历史上最著名的饭局(请注意“历史上”三个字,这句话记得是被同类题材电影广泛拿来宣传的),推出范增和张良唱主角,似乎推动进城谋天下的是这二位,但显然不是。整场宴会在影片的转折点上,前面铺垫刘项二人反秦的功绩,但实际上仅仅是意图刺秦。实际上没动手,被张良抢戏了。前一个小时,根本没有在反秦这个铺垫人物的剧情需要的前提下作什么文章,而是围绕虞姬而展开。且不说,影片开头还有十分钟关于讨论君王到底在哪里这样荒谬无聊的引子。
混乱的线索到鸿门宴似乎归结起来,此前略提了一下范增和项羽非常亲密信任的关系,这一节不错,但同时观众会发现后面范增被离奇地赶走是多扯淡。整场鸿门宴的设计是完全失败的。以项羽无敌的霸气,居然一大堆士兵列队给刘邦几个人一种震慑?再次体现导演的儿戏。“万人敌”这个词是从项羽开始流传的,不管导演是否依照历史来表现,但对人物的解读应该是以符合真实感为主,这是导演在面对媒体宣传时一再强调的关键词,但这场戏毫无真实感可言。要项羽仗着人多势众,不直接一窝蜂冲上去把刘邦几个砍成肉酱得了,用得着废话半天给观众演戏?鸿门宴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在故事走向上,人物命运上充当的是什么?又在什么情况下展开?为何范增强调是“席间行刺”?实在不晓得导演究竟研究了多少。总之,所谓剑拔弩张,除了演员的表演可以拿回些分数外,杂乱无章一个词可以概括。黄秋生、张涵予、陈小春、冯绍峰几个演员表演可圈可点,哪怕快速切换的镜头中,剪接使用的黄秋生,张涵予一闪而过的情绪都很好。但这场戏创意并不好,是失败的。尤其在棋局之后,影片彻底滑向儿戏的深渊:范增轻易被一两句话赶走,张良轻易留下书信就回到了刘邦身边,刘邦轻易交给韩信N万兵马,韩信轻易说服众人围攻项羽,项羽轻易陷入包围……刘邦最后也就轻易当上皇帝……
不晓得导演和众多主创怎样看待改编历史故事和改变历史可信度的分别在哪里。这个历史可信度不是历史学的表达,是对再现讲述的故事中那种历史感觉上的可信度,而且是电影方式的再现。不能因为影片出现的是刘邦、项羽、韩信和张良,他们用奇技淫巧就是一种好看,他们的儿戏也可以算一种真实。尤其反感李仁港和不少导演拿历史教科书说事儿,认为要学历史不如去买历史书,电影不是真实历史。这简直是不负责任的说法,同样可以反问:你要拍饭局什么花样不能拍,干嘛要把刘邦项羽扯进来?既然扯进来没本事拍出原汁原味,反过来还怪某些观众无聊?人家姜文不也拍了“鸿门宴”吗?是欺负刘邦项羽今天没有什么嫡系子孙跑来和你打侵权官司了吗?
过去,李仁港算一个有武侠情怀的导演,好吧,姑且相信。就是现代枪战片《猛龙》也能有种武侠韵味,也都带来一种不一样的节奏感。但《鸿门宴》已经距《见龙卸甲》和《锦衣卫》有点远。《见龙卸甲》可以说是武侠化的古装片,因为它的武侠味和后半部的苍老的味道,多少在胡扯赵子龙的经历下,翻出一些新意,接受一下李仁港夸张的美学,动不动就戴着夸张的面具装日本人的能剧我们也都忍了,但不能认为整个电影都失败,《锦衣卫》更无妨,更纯粹的武侠世界。也就是《锦衣卫》开始,动作渐渐开始偏写实,很大原因可能是甄子丹的缘故。再到《鸿门宴》则几乎全写实,因为从事件到场面,影片的基调有了较大的变化,导演更加强调真实性。但这是肤浅的真实,内在是变态,使得影片最终是一种古怪的不伦不类。
回到剧情上,鸿门宴是故事的分水岭,之前,刘邦是西楚霸王帐下小弟,鸿门宴之后,远走汉中,假装盟誓,但刘邦作尽小动作,拉开楚汉争雄的大幕。影片对刘邦和项羽,基本是等同看待,都承认是奸雄相争。最终虽然一方胜利,但不代表真正胜利,命运的博弈只是暂时胜败。这就是李仁港在电影中试图拉近现代观众的距离,体现的所谓新鲜趣味。这算是新鲜?
导演想当然的认为很多观众也许接受不了历史的厚重,只能接受电影的某一个方面,例如英雄,例如美女,例如打打杀杀,例如儿女情长……综合一起就hold不住。其实归根也要看导演和编剧的功力,中国历史古装片的弊端在于态度和把握:一当然是要熟悉历史,二是要从中梳理改编的戏剧性,三是要恰到好处注入思想。《鸿门宴》这个电影和历史无关,电影故事基本纯属虚构,所谓博弈论的军师和争霸者的心态,最终充满普通人的沧桑情怀是一种很有荒诞性的解读。
李仁港再次把古装电影的历史观推到了前台。他认为这样的电影和历史无关,那么就看他呈现的东西如何,即使从剧情而言,《鸿门宴》都是失败的,除非他认为这些演员塑造的不是那些历史上的人。如果是,那么至少性格和气度要像,但也仅仅个别靠谱。再者,电影主题要有看点,最终他是简化的,符号化的处理。但荒谬是在于李导演口口声声认为他做的很真实,很写实。也就是他认为这部古装片很有历史感,他的人物也应该很有历史感,至于他的思想有没有历史感不重要,至少现代人会觉得对历史故事的解读有新意……显然,完全都是在双手互搏,自打耳光。
中国电影呈现的几近流氓的问题,即便不是如李仁港今天表现的这样自以为是,其实让人愤慨的是无法容纳一种认真的创作态度和约束力,但同样不是李仁港个人的问题。中国电影的前途还要在这样功利化的扭曲心态下浮躁多长时间,很难说的清楚。古装电影,尤其是真正的历史片,很担心快要在中国电影界绝种了。最后带着李仁港导演的声音追问各位影迷同学,有几个是真正花钱买书学中国历史的?有木有?!
2011年12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