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新三国之五北伐!生存还是毁灭?
文 和运超
终于说到新三国的结局了,这才是真正最争议的环节。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在祁山一带的明争暗斗,进进出出,一直都牵动观众脆弱的神经。
诸葛亮连年北伐的悲情可以说千年以来都感天动地,引来争议不断的还有他带兵能力问题。因为事实证明好像他没有多大收获,反而像在练昆仑派七伤拳,打击敌人也打伤自己先。甚至有不少人觉得就不应该北伐,当时曹魏已把主要斗争焦点放在东吴,诸葛亮连年北伐结果吸引了曹魏关注,有点引火烧身的意思。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受质疑首先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千百年来,有人说陈寿公报私仇(因为陈寿老爸是失街亭的马谡部将)。还有说陈寿把曹魏放在正统,对蜀汉较为贬低(还有《资治通鉴》),其实都冤枉陈寿(也包括司马光,他内心一样是站在蜀汉立场的,可以看他的评语),他内心对蜀汉是十分怀念的,只要仔细看看《诸葛亮传》以及他的《进诸葛亮集表》,他对诸葛亮其实非常推崇。陈寿说“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其实是说诸葛亮治军稳重,不崇尚出奇制胜。陈寿单独为诸葛亮立一传,“特附其目录并上书表,创史家未有之例”,用了足足151个字来总评诸葛亮,篇幅远远超过魏武曹操和汉昭烈刘备,足见对武侯的景仰之情(《三国志》中,文臣武将享受单独立传的只有两个人,诸葛亮之外就是陆逊,曹魏号称正统却一个都没有)。
诸葛亮的一生令人感叹的是成长和历练。很多人可能都忽略了诸葛亮年轻的时候曾经很自负,自比管仲乐毅,诸葛亮说人家徐庶当个州郡长官就该满足了;徐庶问他的志向却笑而不答。但到准备北伐的时候,诸葛亮却成为一个完全谨小慎微的人,早没有当年的风采。诸葛亮出山14年(至公元221年当丞相为止),只是刘备身边的谋士之一,可后来诸葛亮狂傲之气不见了。因此刘备称帝时任命诸葛亮为丞相,直到白帝城托孤时这个信念也没有动摇。正如《出师表》中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历史证明刘备的眼光没有错,诸葛亮是一个完全可以信赖的人。因为三国之中蜀汉最弱,所以诸葛亮的军事行动也一直遵循谨慎的总路线。
公元223年刘备过世后南中出现叛乱,诸葛亮没有急于镇压,先派邓芝出使东吴修补裂痕(电视剧把这趟出使功劳给了马谡)。224年,诸葛亮恢复蜀中生产。等到225年才有所谓“七擒孟获”,保证了后方的稳定,而且还获得了少数民族军队的支持,号称“飞军”。这次行动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综合来看堪称完美。诸葛亮入南中走的是西线,即成都-邛崃-汉源-西昌-会理-大姚,这条路现在的“南方丝路考察团”还经常走,坐汽车都要一个月,诸葛亮当时走的是山道,包括作战只用了三个月,进军神速可想而知。
诸葛亮五次北伐似乎劳而无功。尤其放弃魏延建议从子午谷偷袭长安的计划被认为是“不知兵”。因为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公元263年魏伐蜀,钟会军走的就是斜谷、骆谷和子午谷,邓艾更是冒险——偷度阴平“裹毡滚崖”,仿佛空降江油城下(到过四川北部的人都知道从阳平关到江油一线几乎全是天险)!!诸葛亮善于治军,但不敢冒险是不是缺少真材实料呢?我想关键在于诸葛亮从大局着眼,认为蜀汉不具冒险的本钱!因为换个角度说,即使钟会邓艾冒险失败,用不了多久,还可以有羊祜、杜预、王濬之类名将再带兵杀来,但诸葛亮这边却人才日益匮乏,兵员严重不足,要知道魏延所部是精锐之师(电视剧中也一再提到),即使耗费一万也损失巨大,尤其还有魏延主将,真要出事,谁又敢担保他本人能活着回来?
分析魏延的偷袭,其实有两个版本。《魏略》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腥聚合,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三国志魏延传》则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两个版本前半部分相同,大致是用一万轻装部队出子午谷偷袭关中,不同的是后半部分:第一个版本是计划占领长安一带,待诸葛亮主力自斜谷来会合,目标是一举拿下咸阳以西的关中地区;第二个版本则是抢占潼关天险,将魏军增援拒于关外。实际上,分歧在于诸葛亮的兴复汉室战略有所转变,由“一举灭魏”变为了“平取陇右,蚕食雍凉,逐步灭魏”。具体来说,就是兵出祁山,绕道陇右,西连诸戎,夺取长安。说来第二个思路比第一个靠谱,魏延重战术,诸葛亮重战略,所虑者多,舍弃第二个真有些可惜,但历史不容许多分析假设,是探究为什么发生的是这样。
由于诸葛亮北伐是孤军远出(粮草供应一直都致命的)。只要魏国稍一用心和他打,他就不易取胜,其实和个人军事才能大小没有直接关系。除了第一次最好的机遇之下,因错用马谡招来的失败较大之外,后几次出兵,诸葛亮在战术上也没什么失误,基本上做到了进退自如。进,使司马懿的强势兵力不敢出战;退,应机设伏,先后射杀王双、张郃两位名将。事实应该很清楚,诸葛亮后来的撤退,几次都因为粮尽,一次是因为李严弄鬼,一次是诸葛亮病故。六出祁山只有第一次算是败退回去的。所以吕思勉先生就评价说,诸葛亮北伐是稳扎稳打,步步推进,并非没有韬略(可以见《白话本国史》)。
另外有一点,剧中把李严和诸葛亮的矛盾就转化为反对北伐的代表,算是有一些新意。因为同为刘备的托孤大臣,诸葛亮具备开府大权,而他没有,加上常年领兵在外,李严却留下看家,心里不服是难免的。不过按理说两人并不是有多大的仇恨,电视剧中还是有些夸大。他们争论的焦点是战争会损耗蜀汉的国力、加速蜀汉的灭亡,其实多少是后人的看法。诸葛亮之所以迫不及待地北伐曹魏,是深谋远虑的,不过这远虑倒不是担心曹魏伐蜀这样单纯。因为蜀汉只占有一州,欲以一州之地与魏国的九州进行持久战,后果可想而知(电视剧也两三次演到诸葛亮对失了荆州的痛惜,粮草、兵员、地利都使蜀汉中兴大业举步艰难)。即便如此,诸葛亮急于北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怕曹魏、孙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尾大不掉之势,他担心的是曹魏政权将来稳固。如果拿韩信故事对比可以看到,当时刘邦的实力远不能与项羽抗衡,但韩信仍力劝刘邦东进,乘项羽“天下共主”的交椅尚未坐稳争夺天下。事实证明,韩信之策是刘邦取得天下的关键一步。若刘邦等项羽将位子坐稳再计划东进,历史上恐怕就没有汉朝了。同样,由于曹丕刚“篡夺”皇位,好多人还未忘记所谓“大汉”。而时间一长,曹魏政权将会由“非法”变为“合法”,那时再打出“讨伐”大旗就没有多少号召力了。如果“今岁不战,明年不征”,精兵良将先后凋谢,以后再招募新兵能担负起扫平天下的重任吗?与其坐而待亡,不如奋起一搏,或可危中图存、死中求生。这是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大义,是在权衡利弊之后所作出的重大决策。
若以北伐劳民伤财,加速蜀汉的灭亡貌似有理,其实不然。三国是乱世,只要敌国尚在,战争就是无法避免的,蜀汉争取的是掌握主动权。对弱小的蜀汉来说,最令诸葛亮担忧的是文臣武将效法刘璋,不思进取,被一时的和平假象所迷惑。这也是诸葛亮的人格到今天一直感染人心的精神所在。电视剧中,诸葛亮在第一次出师时就和后主刘禅提到过年龄问题,诸葛亮活着,也许可以保西川20年无忧,但一旦逝世,在20年间相安无事的曹魏所积蓄的力量,届时是否还先对付东吴就难说了,而那时候刘禅不过40,根本也就难说有没有姜维这样的将才可以抵抗……但是,诸葛亮北伐之后,曹魏和蜀汉反而相持了40年(刘禅做了40年后主,是整个三国时期在位仅次孙权的君主,若单以称帝时间,比孙权在位还长),实际上诸葛亮北伐最差的结果也是延长了蜀汉的时间。
事实上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抱着恢复生产,与民休息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国力是正当的),但久而久之确实不思进取,反对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北伐。结果十多年后蜀汉不仅没有恢复实力,反而靡弱不堪。公元263年,魏将邓艾仅精兵一万,自阴平直袭成都如入无人之境。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迎敌一战即溃,诸葛瞻与儿子诸葛尚战死。魏军长驱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电视剧把刘禅还原的比较到位,小说和史书都污蔑后主有白痴的嫌疑(不光刘禅被诬蔑,后面晋朝更著名的白痴皇帝也有被诬蔑的嫌疑)。诸葛亮死后的18年,刘禅任用蒋琬费祎为相,他能“承诸葛亮之成规,因循不革”,所以保住蜀中无事,这说明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如果说刘禅尊重诸葛亮言听计从是有“事之如父”的遗训,那刘禅对蒋琬费祎董允的尊重,就明白表现出他为人的大度和宽容。尤其,电视剧中最后一次北伐出师前,刘禅送武侯,感叹诸葛亮老了,刻画了刘禅心里的担忧,演出了刘禅的忠厚一面。可惜诸葛亮因为长年征战,对刘禅缺少才干上的栽培,导致蜀汉大业只得二世而亡……
从演员表演上看,陆毅对诸葛亮的把握不功不过,年轻时的潇洒一面不够,后期又过于突出他的焦虑,虽然整体剧情塑造诸葛亮是很到位的,但陆毅个人发挥实在一般,这种角色很容易是因为人物本身太深入人心,难以突出演员的功力。好比结尾的火烧上方谷的重头戏,陆毅尽管把诸葛亮悲情的一面极力的释放出来,但由于此前陆毅一直在强化诸葛亮的悲情和沧桑感,所以最后关头的情绪反而有所削弱。例如小说“秋风五丈原”中武侯经典的那一句:“再不能临阵讨贼矣……”几百年来都感染人心,但陆毅却没有表现出来。
这里还可以引出一个问题,假如上方谷把司马懿父子烧死了,诸葛亮的大业真就可以完全改观么??(这一战是小说家的塑造,不是历史事实),其实我觉得也难以完全扭转乾坤。第一是诸葛亮已经耗尽精力,健康状况是头等大事。况且他已经年过五旬,魏国还有一些人才,例如邓艾已经出现。诸葛亮就算寿数延长一纪,也不可能完成北伐大业,顶多占据长安一带或者一些魏国城池,但一旦诸葛亮病故,蜀汉发生魏延杨仪等人的内讧还是难以避免(不过说魏延造反显然是被冤枉的,至今成都武侯祠还没有给魏延还公道,但勉县的武侯祠据说有魏延塑像的)。
再看司马氏吞并曹魏的过程。首先剧情集中在司马懿父子与曹真父子的较劲,之前曹真被诸葛亮打得一败涂地,之后司马懿善守与诸葛亮相持不下,不是他多有手段,剧中演绎了两人互相摆阵,结果司马懿被弄得晕头转向。这里有一个极为重要事实不符,就是对曹真严重抹黑。他既不会打仗又受挫于司马懿,还为人小气的白痴人物(加上电视剧中演员的表演也算成功)。其实曹真才多半是诸葛亮北伐大业的真正障碍,而不见得是司马懿。曹真当上大将军、大司马靠的不是“亲戚之宠”,而是自身能力,他带领虎豹骑,那可是小说里典韦、许褚之流一班猛将的精锐部队!而且他不止有武勇,更有谋略,为人也相当好。史载:曹遵与朱赞死得早,曹真同情他们“乞分所食邑封遵、赞子”。魏帝“君子成人之美”答应了他的请求。曹真出征时,士兵得到的奖赏不足的时候,他就用自己家里的财产做为赏赐。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电视剧遵照小说情节,诸葛亮用反间计使魏免了司马懿的官,然后出兵大败夏侯驸马又败曹真,只得恢复司马懿官职,司马懿首先擒孟达,攻街亭破马谡,诸葛亮全线溃退。事实上司马懿这一回根本没参战。诸葛亮出兵,魏国准备不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投降,魏帝派曹真统领大军守郿城,派张郃攻街亭。曹真在箕谷打败赵云、邓芝统率的偏师,张郃占领街亭,诸葛亮辙军。同样第二次北伐,是曹真精确地预料到诸葛亮必攻陈仓,便推荐郝昭守城(小说完全改成司马懿的功劳)。诸葛亮后来果然攻不下陈仓退兵了。
司马懿最后发动高平陵之变,夺了曹家政权,显得太过儿戏,尤其最后把静姝弄死的结局,对司马懿的点睛之笔又沦为牺牲女人之类的俗套,本身司马懿和静姝所谓安插老少恋就已经不伦不类,结局为了让司马懿具备一统天下的根本就把静姝干掉,前面还有到何进祠的一幕,为司马家更替朝代做一番理论铺垫……显然这个结局太过草率。再一个,倪大红的司马懿我看还不如陆毅对诸葛亮的表演,尽管年龄上够分量,历史上司马懿也其实比诸葛亮大两岁的,但表演上很平庸。
严格说,尽管姜维接替诸葛亮之后,三国故事确实亮点少了很多,但那是属于完整的收尾部分,新三国号称制作精致,但在基本的剧情上却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怎么对得起制作精致这一说法?显然留下的遗憾其实是很大的。
2010年7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