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终结者2》:改变未来,成就历史
文 和运超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演员:阿诺·施瓦辛格、琳达·汉密尔顿、罗伯特·帕特里克
类型:科幻/动作
片长:156分钟
http://img1.happytheme.com/MovieImages/0x0/0/41/41555.jpg
http://data.yule.sohu.com/movie/movieimages/18114/small/1190940824580.jpg
这部五星级经典的《终结者2审判日》直到今天才第一次写,好像有点忒不着调。看在全新的《终结者4》即将在下个月出炉的份上,找机会重新回味了一次(已经记不清看过多少遍了),对这部片子最无敌的评价是当年哪个网上推荐的一句话:如果一辈子只打算看一部美国动作片的话,毫无疑问就应该选择这部《终结者2》。真是非常完美的推荐。
《终结者2审判日》首先是一部动作片,阿诺州长当年肌肉男的形象就是顶着动作巨星的光环拯救世界的(我们也记不清这世界被他救了多少次了)。其次,这是科幻片,第三才算是大片。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是继雷德利·斯科特之后科幻动作片的新锐力量,1984年小成本(几百万美元)的《终结者》令这个“野心家”一举成名,之后他拍任何一部片子没有不超预算的。1991年的《终结者2》是第一部成本过亿美元的大制作,在《深渊》基础上延续而来的特效镜头,使得《终结者2》的视觉效果不仅在当时堪称震撼,多少年之后再来看也丝毫不显得落伍。不过,这些充满娱乐元素的评价,不是今天要说《终结者2》的要点,我觉得这部影片在当时是真正能够称得上伟大的科幻电影力作,直到N年以后的《黑客帝国》出现才有重新突破这一思路。
《终结者》系列真正探讨了人与机器的关系,人类社会里电脑技术带来了巨大发展,也带来巨大恐慌和灾难,这在第一部《终结者》中并没有过多解释,仅仅是一个故事背景。但《终结者2》一开始就是一幅末日战场的画面,而最后定格到约翰·康纳的眼神(请注意他的神情和终结者相比其实并没有多少差别),这好像一个很微妙的信息,机器人和人并没有多少不同,未来世界的灾难本来就是人造成的。出现字幕的火焰画面就是传说中的“审判日”核爆炸。
《终结者2》用追杀康纳,营救沙拉和消灭T-1000组成了三段故事。在阿诺和琳达·汉密尔顿两个主要演员身上和第一集都有了完全不同的角色定位。阿诺尽管从身份上还是第一集的终结者机器人,但这一回他是站在保护者一边的。琳达当了老妈,却不再是第一集那个柔弱的女士,完全变成了一个思想激进的女斗士形象。少年的康纳和反派终结者T-1000是两个陌生面孔,但绝对可以支撑这部影片了。康纳可以说是这部影片的一大亮点,而罗伯特·帕特里克的小个子机器人虽然台词很少,但手段狡猾、眼神凶残,完全做到让人过目不忘。
如今我们知道《终结者》已经有了三部,第四部也即将横空出世。目前这三部中的人物设计其实很有讲究,第一集是普通人类对抗机器人,阿诺大个子是反派,追杀的是年轻女士沙拉;第二集是大个子阿诺是正面的,反派成了小个子机器人,追杀的是母亲沙拉和少年康纳;第三集反派更是个女生形象的机器人,追杀的是长大的康纳和女友。人物关系和形态在不断变化,但都尽量组合出新的看点。
《终结者2》之所以在三部曲中是一个巅峰,首先是因为人物刻画最为细腻,好比母亲沙拉和康纳的关系,沙拉被当成疯子关在精神病院,并且受到医生和看护的折磨,康纳之前也并不理解她到底正常不正常,不过他一直收藏了沙拉的照片。
他的天才表现并非单单在于用电脑盗取种种密码,而是他善于运用“机器”,这一点作为情节铺垫非常重要。从利用电脑到对T-800产生信任,联系到未来发生的战争,这显然是一个必要的逻辑关系。人类对抗强大的“天网”仍然需要强有力的“武器”。但在沙拉的信念中,更坚持人类自身的力量,她曾一度想要毁灭T-800。沙拉是一个对人类命运怀有矛盾、憧憬的思考者:她十分恐惧未来的灾难,旁白的叙述者是她,梦见审判日来临的是她,对人类未来的经典比喻是一条黑暗中的公路!影片中有一个很微妙的场景是,沙拉被T-800从精神病院救出来后,在车上,她对开车的T-800说:“看得清路么?”T-800回答:“我看得一清二楚。”沙拉希望改变注定的未来,就要接受康纳的意见,跟机器人合作。
从故事情节来说,显然《终结者2》最终并没有扭转人类的命运,只不过“审判日”象征性的延迟了。改变的仅仅是人与机器的关系,浓缩来讲是康纳和T-800之间的关系,所谓人性化是这部电影最精到的演绎。
T-800从一个冷冰冰的杀手成为帮助人类的未来战士,完全是与康纳相处的结果。一个终结者认识到人类的命运和情感,这是后来很多科幻题材一再重复的主题,但只有这个《终结者2》演绎的“举重若轻”。康纳一开始就说:“我们有感情,能感受到伤害和恐惧,你要明白这点,这点很重要。”
后面T-800见到沙拉因为爱护康纳,责怪他去精神病院救她,康纳因此伤心流泪,T-800问他怎么了。直到打败T-1000后准备下熔炉时,T-800才体会到:我明白你为什么会流泪了,但我却不能做到。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人性刻画。
作为灾难的诞生,“天网”系统的研发是出自一个并不算坏人的黑人科学家,显然这是一种故意的设计,把灾难推托给黑人。当然这个科学家认识到错误,承担起毁灭“天网”系统的工作,并且搭上了性命。故事似乎因此解决了矛盾,但是留下了伏笔。
整个《终结者2》中最揪心的就是和T-1000的战斗,影片的打斗和场面是当时大片的水准,詹姆斯·卡梅隆费尽心思在每一部作品上进行创新。不论是开场为了保护康纳展开的追逐戏,医院救沙拉的打斗,还有最后的决战,几个段落都相当火爆。
当然真正最具创新意义还是阿诺扮演的T-800,从机器人到未来战士的人性化形象,阿诺并非演技取胜,而是火爆和适当的冷幽默,恰恰适合他的路数。而这样的机器人也开了今后机器人人性化的风潮。虽然T-800、沙拉和康纳试图“改变未来”的愿望没有实现,但T-800的改变却成就了全新的历史。
从科幻片的意义上,机器、电脑,网络和智能化等等联系,对未来社会的危机,《终结者》系列从第一集的娱乐层次上升到第二集带有反思的高度,从机器人的转变再有人类本身的好斗和愚昧,尽管影片大多时候还是娱乐化的,但主题却深刻很多。感觉上,后来的《黑客帝国》也在继续演绎这一思路,人类突然间面临的灾难,机器掌控了世界,反抗军也依靠机器进行地下斗争等等。从这些常用的科幻元素更可以看出詹姆斯·卡梅隆在多少年前发挥的前瞻性和超前意识。
2009年4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