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只眼睛》:关于伤逝的一曲悲歌
文 和运超 
http://img16.tianya.cn/photo/2008/5/22/8071681_3507133.jpg
导演:木下惠介
主演:高峰秀子
类型:剧情片
片长:156分钟
木下惠介于1998年12月去世,今年刚好是他逝世十周年纪念(另一个导演黑泽明也是同一年去世的),木下惠介与黑泽明、小林正树、市川昆当年并称为日本影坛四骑士,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师级人物。
木下惠介被誉为抒情派导演的代表人物,影片中富有诗意的情感是作品的主题,所以很感染人心。作为传统日本文化的精英,从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所谓的情感其实往往是一份伤感,流露在他绝大部分的作品中。更何况日本传统文化中那种“物哀观”本身就十分突出。这部代表作之一《二十四只眼睛》,感觉就非常典型。
从日本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德川家统治日本的幕府时期)的国学大家本居宣长对《源氏物语》的理解中,正式提出了“物哀”的文学理念,到如今发展成为日本人相当普遍的一种世界观。对于“物哀”,著名日本文学翻译家叶渭渠先生认为这一思想结构是重层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常见,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上。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动心。物哀熏陶使得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往往异化。像日本的传统歌舞伎在“表现悲哀场面时,与中国、欧洲的戏剧惯用悲痛欲绝的夸张动作来表现其悲哀深沉与巨大迥然相异,多采用静寂地忍受着悲伤的动作,让观众从更深层去感受这个场面所表现的悲哀的心绪”。显然,这种表现悲伤的特点在《二十四只眼睛》中也不少,人物之间的离别,对坟墓的悲伤等等画面非常突出。
木下惠介这一批日本人,正是经历日本社会发生重大转变的一代。他们的思想中不自觉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碰撞所产生的挫败感,充满困惑和无奈。我们尽管了解《二十四只眼睛》、
《楢山节考》、《欢乐悲伤几岁月》、《冲动杀人,儿子啊!》、《父亲啊,母亲啊!》这些著名的作品有着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但单凭社会现实意义可能只是理解了他的一个层面。
木下惠介和黑泽明同时出道(木下比黑泽明小2岁),1943年导演完成了第一部影片《热闹的码头》,一举成功。他原本善于喜剧的创作,但重要的作品多为反映日本政治、社会等问题的悲剧。1954年的《二十四只眼睛》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影片几乎50年代就被介绍到国内,因为它算是早期日本电影中对二次世界大战有反思意义的作品,可以说那一时期正是国际上结束审判日本战争罪行后不久的敏感时期,木下惠介能选择这一题材确实具备相当的勇气,但不需要用左翼的格调去拔高这部影片。导演对历史背景部分的确有所积极的处理,有鲜明的正义感。若从日本文化角度而言,导演更多的是怀着个人悲剧、时代命运那种悲天悯人的哀伤路子在表达抒情,缅怀传统的流逝,是完全从平民立场在感叹这场战争对人的命运的冲击。
《二十四只眼睛》原本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小豆岛的风光在镜头下一直散发着朴实动人的纯真之美,和片中12个孩子以及众多的平民百姓一样。尽管当地人会取笑大石老师穿洋服、骑自行车,还给她取绰号“自行车老师”,但人们所结下的情谊却是一生都不会磨灭的。这些都暗示所谓底层、落后、偏远的社会民众保持拥有的淳朴与自然同在的真善美。但是时代的巨轮,尤其战争的发动却将一切都彻底毁灭。
主角大石老师是接受过现代文明教育的人,但家境并不富裕,自行车是分期付款的。在意外受伤以后,也不得不同意暂时离开她的学生。因此12个学生会私自长途跋涉去看望她,然后在沙滩上拍下了一张点题的合照。学生同她在海边告别的一幕画面异常美丽,远山、海水、沙滩、夕阳、小船情景交融,自然和谐,那时代是他们一生中最快乐的幸福时光。
第二段开始是大石老师的婚姻,然后剧情慢慢转折,学校逐渐传出不详的因素,大石不明白一些好文章怎么会成了“赤色分子”的证据,她想告诉学生资本家、劳动者却受到校长的提醒。接着一个个学生都因为长大和家境原因开始离开她。由此看出离别和重逢一再深化这部影片的主题,人生中在大时代背景下命运无常的味道。
例如一段原本快乐美好的四国旅行,却因为遇见小松变得伤感。这可以说是《二十四只眼睛》最精彩的段落之一。电影中关于重逢的场景恰恰是更突出了离别的感伤和痛苦。大石意外听见了小松的声音,在一家餐馆偶遇因生计问题不得不放弃学习外出打工的小松,大石满怀心事想和小松交谈分别后的生活,但是小松几乎没有说话。此时画面上被门帘所阻隔,进屋以后大石的眼睛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小松,看着她远远在一旁,用动作掩盖压抑着的内心情感。而老板娘插了几句话试图阻止大石和小松多说,让小松干活,另外暗示大石不要错过了上船时间,催促她们赶紧离开。大石告别的时候眼睛中饱含泪水,但小松连一句“再见”也没有说出口。
大石和同伴离开后,镜头却转向小松,她从后巷追出去,却碰到大石老师和同学会合的欢声笑语,小松竟然害怕的躲在墙边不敢和同学们见面。然后到海边,远远望着大石老师和同学们的船远伴着阳光远去,她跟着船只的方向一边哭一边走,她的心情完全用自身行动表达的淋漓尽致,堪称《二十四只眼睛》中的经典一幕。
电影没有直接表现战争,但通过大石送走自己的学生和丈夫,反映了战争带给普通民众的情感变化。这些人并不了解战争的意义何在,但是出于对国家的情感,走向了战争。大石这些人不愿意亲人和朋友参加,但无能为力,只有接受战争所带来的巨变。如送别学生参军的一幕再次特写了他们的眼睛,这一次将是最后的“永别”。
http://images.jeboo.com/program/images/gallery/115/5772f1e91bbcdbfa5823076157f9f9c1.jpg
1945年8月15日听了天皇投降的广播后,大儿子却在饭桌上说起大石没有流露悲伤,甚至认为一些国民应该为此剖腹自杀为国尽忠。虽是一个小段落,但真实代表了那一代日本国民成长中的心态,后来所谓具有右翼思想倾向的日本人,不就是战后长大的一代人其中的一部分么。
大石在一次回到小豆岛的学校当老师,她念起学生名字的时候,很多学生已经是她学生的孩子。最后的师生聚会一幕也恍如隔世,小豆岛依然风光如旧,天空、白云、大海和沙滩,学生和她的情感依然水乳交融,大石收到的礼物是一辆崭新的自行车。之前来聚会的路上她还和儿子说起家里的生活困难,买不起自行车。对比影片刚开始,战前的大石家虽然也不富裕,但还能分期付款买上自行车,由此引起才人们的话题,被取了绰号“自行车老师”,如今她被新的学生却称为“爱哭的老师”。
重逢的聚会上,大家再次回忆起童年拍下的那一张12人同大石合影的旧照片,眼睛失明的金贵一一说出了12个同学的名字和在照片上的位置,暗示他曾经无数次的看过照片,那一幕早已牢牢印在了心中。大石非常感动,她在几十年的悲欢离合中,和每一个学生一样,那一份真挚的情感早已经化在了血液里。
这部影片号称抒情片的杰作,但是抒情的基础却是深深扎根在现实生活的内容之上,是依靠厚重而感染动人心的故事才把当中真诚的情感表达出来。影片尽管长大两个半小时,但没有说教的台词,要知道木下惠介早期是擅长喜剧作品的,《二十四只眼睛》尽管感动人心,有很重的悲剧气质,但不乏喜剧的桥段,例如前面大石给学生上课,问天皇在哪里?学生回答天皇藏在柜子里。大家都笑了,大石解释,那是天皇的照片。
影片的手法显示了木下惠介成熟而深厚的功力,当然,在这部影片中,木下的手法比较大众化,但从大石见小松、大石小女儿死和最后聚会几场戏来看,他的技术上还是有独到之处。再到他后来的《楢山节考》和《笛吹川》,从技术上也可以说是殿堂级的电影大师。
也许在国际知名度上,木下惠介不如同辈黑泽明,也不比前辈导演沟口健二和小津安二郎,甚至不如晚辈今村昌平,但木下惠介的作品却一点不含糊。例如今村昌平也拍过大名鼎鼎的《楢山节考》,并夺得1983年的戛纳金棕榈大奖。在故事和主题上可能都各自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尽管可以说木下惠介当年是黑白片,但影片全部的舞台剧手法,可以说是实验电影的超前之作(其实并非木下惠介不拍彩色片,日本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片就是木下的作品)。
而《笛吹川》是恐怕是世界电影史上唯一部不能归类的电影,他的摄影画面技术既不是彩色也不是黑白,而是一种混合。影片用黑白胶片拍摄完毕之后,仅对那些强调作品主题思想的镜头施彩着色,例如河流、云朵、稻田等等景物分别着色,是真正绘画意义上的颜色,不是还原彩色。因此,它既不是彩色片,也不算黑白片,可以说它是一部很有“水彩画”感觉的电影。这种拍片手法耗资甚巨,当年使松竹电影公司的颇为吃惊。所以,后来世界上任何影片都没有使用此种手法。
《笛吹川》和《楢山节考》都是木下惠介根据深泽七郎的小说改编的,这两部影片和《二十四只眼睛》一样赫赫有名,堪称杰作,也一同入选日本《电影旬报》二十世纪一百部最佳日本影片。
对于木下惠介来说,《笛吹川》可能像绘画,《楢山节考》可能像戏剧,而《二十四只眼睛》则像诗歌,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诗歌,而是古典诗歌,充满了关于旧时缅怀的情调。虽然用一个小小的乡村老师和学生的交往,刻画了一生中最纠结于心的真挚情感,而这一切都随着那个过去的时代给人缅怀。而对今天的人来说,纯真年代已经随着命运的创伤逝水难追了。
2008年10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