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三棵泡桐》:青春像把捅人的刀……

(2007-11-08 10:46:56)
标签:

娱乐/八卦

娱乐

十三棵泡桐

吕乐

校园

分类: 天国王朝(影视、音乐)
 

《十三棵泡桐》:青春像把捅人的刀……

 

                      文 和运超《十三棵泡桐》:青春像把捅人的刀……

 

 

 

http://www.im123.com.cn/dy_pic/20079201141.jpg

 

 

导演:吕乐
演员:刘欣、赵梦桥、段文博
类型:剧情片
片长:106分钟

 

    演吕乐介绍《十三棵泡桐》时曾说过,之所以用“十三棵泡桐”这个名字,一是男女主角约会的地方有十三棵泡桐,还因为泡桐这种树虽难于成才,但非常有生命力。他想借喻片中的学生不一定会成为什么栋梁,但却非常有朝气和活力。
    片中主人公何风喜爱刀子,并且有两把作为生日礼物的刀子。影片显然在给观众暗示:青春就像一把刀子,锋利敏感。同时,生活也像一把刀子,厚重敦实。当青春和生活互相交锋,两把刀子除了火星四溅外,显然还会慢慢卷刃……影片开始不久,何风在一天晚上给陶陶电话,没有说话,只把两把刀子互相对削,很形象的预兆人在成熟过程下必然
会有不可预知的创伤,成熟的代价不论轻与重,都是生命中不可承受。
    《十三棵泡桐》意外地获得去年第1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可惜,修改后的内容仍然十分敏感,本已经安排在2007年3月国内上映最终还是紧急叫停。电影反映80后的中学生生活有很写实的一方面,不过还是虚构占第一位。这一群中学生充满了激情与迷惑,早恋、校园暴力、师生恋……自然会引起很大争议,最终发行的影碟片头竟然有字幕:“本片用镜头无限地接近校园中的灰色地带,旨在引起社会和家长关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强烈建议家长陪同、引导孩子观看此片,并
以此为桥梁与孩子进行沟通与对话”。
    这样“凶猛”具有杀伤力的故事下,吕乐拍摄的手法也异常现实。何风作为主角和旁白,通过两段早恋的夭折,折射了校园和社会之间的残酷和变态。这个异常灰色的故事——视角非常主观,不过并非没有客观的依据。何风的父亲有家庭暴力,是因为他女人的离开。何风身边的阿利、陶陶、包京生、珠珠、伊娃代表着当今21世纪的中学生形态,何风最终放弃学业流浪在社会,似乎是各种情感上的疏离,集体的排斥,对社会的厌倦,个性淹没在无边的青春黑暗中。虽然吕乐说《十三棵泡桐》是一部关注残酷现实的青春片,“对于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孩子们,成年人存在着很大的误读,孩子们有自己的世界,甚至比成年人的世界还要丰富。孩子们的社会和成人的社会似是而非,却又彼此隔离,这就是成长的秘密所在。我想表现的就是当孩子们面对青春和社会这两
把利刃时,他们会何去何从。”
    但是影片的内核其实远远超出一种困惑的界限,影片中谁是教育体制的受害者?里面有值得同情的祖国未来么?一个都不宽恕,似乎没有任何希望才是这个故事令人可怕的地方,“刀子”这个比喻已经是冰冷的绝望感在作祟。何风有值得同情的一面,但是她习惯自我放逐了,随波逐流。包京生更是走向了社会的对立面,陶陶和班主任老师关系不清不楚,伊娃为人刻薄,珠珠鄙视男生又一直对何风暧昧,这一群80后让
人不单单是震惊可以形容。
    吕乐在2004年看了何大草的小说《刀子和刀子》后说:“我当时看完后立刻就很喜欢,觉得可以改编成电影。不过由于小说涉及到中学生恋爱、暴力等问题,所以我和制片方商量再等等,等到审查尺度放松后
拍摄。今年夏天,一切时机成熟后,我们就在成都拍摄了这部片子。”
  从25万字的小说转化为100分钟的电影,吕乐的改编集中在反映校园的部分,影片的脉络大体保持与原著一致。小说《刀子与刀子》创作于2002年夏天,亮相后,评论家葛红兵认为它是继王朔《动物凶猛》之后,近几年最深刻的青春小说。何大草本人说:“其实这部小说我在心里酝酿很久了,写出来后才感到青春已经不在了,算是对青春的盘点,是对记忆的抒写。”但是,这小说和王朔对当年社会的压抑的叛逆有些不同,这个故事不是残酷着的张扬青春而是压制下无边的黑暗……“青
春不在了”这句话显得异常尖锐和绝望。何大草似乎很锋芒犀利的把矛头对准了学校和体制,而下面的莘莘学子却一个个显得畸形和扭曲,这文字已经就像刀子一样力透纸背。何大草本人并未参与《十三棵泡桐》的编剧,原著是以一个女生第一人称来写的,作者是从男性角度写女性。吕乐特地请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编剧刘颖操刀,适当做一种互补。

 

http://images.movie.xunlei.com/gallery/366/e1a54e5b53ccc7ab7b13b28ad9eec08c.jpg


  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何风每次遇到挫折的时候,画面中总是会出现一个骑骆驼的阿拉伯人。影片里何风的独白说,她小时候看得第一本书就是《阿拉伯故事集》,表面上带着些许温情和幻想可以给她疗伤,但是更把她内心的悲哀和现实的绝望烘托得淋漓尽致,这种衬托手段运用最经典的代表是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导演的《伊万的童年》,很显然吕乐带有相同的借鉴。
  在学校,总是通过广播亮相的蒋校长,只要他出现总是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像是一种很鬼魅的阴影笼罩在校园。而主要出场的两个老师一个男老师厌倦了学校体制下浪费光阴的悲哀,最终离奇的选择自我了断。而另外一个班主任宋小豆则完全适应了现在体制下不断向上攀升——
她是未来的校长夫人。
    《十三棵泡桐》集中火力对校园进行如刀子一般的力捅时,故事抓住的细节并不是针对那些所谓不遵纪律,打架斗殴,互相欺负这些寻常印象的“不良少年”来表现,恰恰是在和颜悦色、规规矩矩的地方显示了残酷和黑暗。例如画面在操场上宣布包京生被开除的时候,包京生刚刚和何风经历稍稍的喜悦,他穿着何风给他的橘黄色T恤,恰恰这身衣服在全操场的校服下特别扎眼,其他同学整齐的做着广播体操,在俯拍
的全景镜头中他愣在那里,暗示他已经完全集体排斥了。
    包京生在参加家长会那一幕和宋小豆发生了争吵,让人惊心的不是包京生无理取闹,而是宋小豆已经把陶陶“改造”了,变成了宋小豆的“刀子”。以前的陶陶就是何风喜欢的像刀子一样的男生,而如今虽然陶陶仍然故作性格,但是已经被宋小豆给磨掉了棱角。包京生错误的行为,越错越离谱付出代价一点也不可惜,但是值得警醒的是阿利和金贵这样的后来者,金贵意气风发的救下被包京生绑架的阿利显得尤为深刻有力。金贵一直刻意的试图接近阿利,但阿利却瞧不上,还骂他“山里来的”。但这一次金贵成功在阿利跟前“上位”……阿利是陶陶包京生
和金贵先后抓住的“肥肉”,就这个“阿利”的名字也只得揣摩。
    何风在包京生绑架事件后,自我放逐,把学校的一切连同刀子都扔
掉了,刀子一般的青春就宣告结束了。
    吕乐作为摄影师出身的导演,他特别擅长在不温不火的画面下刻画现实,整个《十三棵泡桐》专门用比较业余的演员就是传达那种很纪实的效果,当然以几个主要人物的表演看,是很有些粗糙的,但恰恰也达到了比较真实的效果,因此算不上多大的不足。而且很少配乐,倒是在校园生活里,背景下一直飘荡着成龙演唱的《男儿当
自强》,点缀这一群少男少女倍受压抑的生活似乎别具一格的效果。
 

2007年11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