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后武士》:最后的血色浪漫

(2007-09-24 10:35:12)
标签:

影评/乐评

休闲

谈天说地

娱乐

汤姆·克鲁斯

武士

分类: 天国王朝(影视、音乐)
 《最后武士》:最后的血色浪漫
 

                            文 和运超《最后武士》:最后的血色浪漫

 

导演:爱德华·兹维克
主演:汤姆·克鲁斯、渡边谦、真田广之、
加藤小雪、中村狮童
类型:动作/史诗
片长:150分钟


    鼎鼎大名的汤姆·克鲁斯来说,《最后武士》可能并不属于他名下的顶尖作品,也可能谈不上“转型”之类的婉转褒奖。而对导演爱德华·兹维克来说,《最后武士》可能也不是最成功的作品,不过,这部片子的内涵却是几乎超过了《燃情岁月》。《最后武士》和后面的一部《血钻》明显看出,爱德华的片子越来越充满文化气息,而辉煌的《燃情岁月》只不过是昔日一首纯粹而有些令人心酸的《当年情》。
    爱德华·兹维克曾经是很典型的好莱坞技术派导演,他的所有作品都贯穿了好莱坞影片的戏剧处理方式:俊男(或者说型男,像丹泽尔·华盛顿、布鲁斯·威利斯)、美女、爆炸、动作、煽情,加上优美或激情的音乐,恰到好处的剧情节奏等。从上世纪80年代的崛起之作《光荣》到2006年最新的《血钻》都能找到这些特点。

    《最后武士》自然决不例外。同样是一部标准的三段式好莱坞情剧长片,主人公奥格仁上尉从美国前往日本训练新军,然后仓促带兵迎战武士被俘虏是第一段。故事刻画了奥格仁的性格,交待了日本高层针对武士叛军涌现的两派。然而同时在奥格仁的内心,对当年印第安部落的自责,同情和敬佩也充分奠定了他骨子里隐藏的武士血液。第二段奥格仁在武士山村的生活和胜本等人的交往。当他回到军队以及胜本面见明治天皇后,双方都对现实感到失望。最后一段自然是奥格仁和胜本再次重逢,成为战友和知己,最终胜本等人彻底失败,但求仁得仁。明治天皇完成了改革的道路,日本走向现代化,武士道被人们供奉起来。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这并不是正宗的日本电影,也不是宣扬真正意义上的日本传统文化,更不符合历史上明治维新前后的真实面目。这个电影是旁人在解读日本,如同《艺伎回忆录》。《最后武士》没有提供什么标准答案,只有一股精神上的某些接近。好莱坞电影的特点一向如此,所以,《最后武士》不是黑泽明,沟口健二,小津安二郎或者木下惠介、大岛渚,西方人可能永远不能达到原汁原味的精准,但也并不表示西方人拍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电影就做不到一定的艺术高度。事实上,《最后武士》对武士道文化的领会尽管有很多浪漫理想化的美化处理,但这种一厢情愿的处理也做出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影片中对日本文化里一切代表性细节几乎都涉及了,其实多数内容的反映还是很真实的,好比日本的起源,日本的神国渊源,日本人对自然的崇拜,对生命生死的哀叹,在生活里追求极端的细枝末节,佛学,生活礼节等等。
    大明星汤姆·克鲁斯扮演的西方军人奥格仁,从某种巧合到某种自觉融入日本武士阶层的过程,展现了一段日本武士的历史,包括日本民族性的生成,它承载的传统,以及应对历史转变的典型方式等等都通过这一段过程揭示出来。美国人奥格仁的身份当时原本是杀戮的一方,在西方的扩张历史中,他是迷惘的一代;胜本等人的身份则是处在被历史淘汰的一方,在面临转折的历史契机下,偶然和奥格仁相遇,可意外的是:他们的内心都有某种共鸣。奥格仁尽管表现为被武士道同化,但也可以看成他的民族血脉里未尝没有“武士道”的基因呢?人和人,东方和西方根本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好比当时的日本人中也有“西化”“洋务”的投机分子一样(他们崇拜的西方学问称作“兰学”,但更早的日本政府也瞧不起其他海外民族,幕府将军叫做“征夷大将军”)。

 

http://www.hq.xinhuanet.com/audio/2005-01/19/xinsrc_1001021909335312134533.jpg


    而《最后武士》美化“武士道”的结果就是指出日本民族在改革中也需要供奉“武士道”精神,这一传统最终被明治天皇为首的日本继承了下去。那么,其他民族可能也需要,这是保留民族传统文化不要轻易舍弃的“主旋律”回响。这一说法是有根据的,明治维新前后确实有“东洋道德,西洋制度”的提法在日本国内传播(很多人第一感觉会认为和后来张之洞在中国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很相似,可其实骨子里是完全相反的概念),从此,也加深了现代日本在文化上是一个矛盾重重的国家(请注意日语里“现代”这个词和中文的概念是有些差别的)。

    明治天皇是不是像电影中那样表现过犹豫不决是一个要牵扯到历史本身的话题。但电影里对这个人物的刻画其实倒很有戏剧性,符合时代转变的主题。同时通过他的性格丰富也充分表现了日本人性格的“两极”和“矛盾”。在演员方面,这部电影集合了渡边谦、真田广之、中村狮童等当今很优秀的演员。尤其渡边和真田演绎了两个非常出色的武士形象,所以即便剧情的好坏保留商榷的余地,但演员的表现是超值的。还有模特出身的加藤小雪,在面对靓汤少量的台词下,很多场对手戏都依靠眼神流露,也演出了那种日本女人的古典美和优雅气质。
    整部电影学步《勇敢的心》其实算不上什么特点,战争场面也不过是某种意气风发的点缀。从画面上来讲,本来《最后武士》的摄影师和《勇敢的心》就是同一人约翰·托尔,所以那只是一种风格的渲染。同样也就是为了说明,导演爱德华对技术含量的娴熟而已。
    所以真正决定这部影片成绩的就在于爱德华对另一国文化的充分挖掘,至少对历史的反思有一定的新意。因为真正熟悉日本历史的都很清楚,明治天皇究竟被什么影响导致发动改革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没有开历史的倒车,而且维新恰恰是符合武士阶层愿望的,因为有充分的历史材料说明,极力阻止维新的绝对不是像胜本那样躲在深山老林里面耕地的一群家伙,反而应该是德川家的老大老二这样的大腕。因此,像胜本这一类中下层顽固的保守派(右翼势力的老祖宗??)不能说没有,确实后面有过武士不满新政权发生叛乱,但影片思考的改革冲击和文化传统的交叉恰恰表现了一种新鲜感,至少在好莱坞电影里算比较新鲜的,以往的动作史诗很少真正涉及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思索。
    当然,严格来说,爱德华本身就没有站在黑泽明的高度,也许他一辈子都难以达到黑泽明的高度。而且影片也并非为了反映“明治维新”而进行深层次的历史反思,好莱坞的商业大制作仅仅为了做一点道德层面的发挥,只是用金钱洒了一点全球化的小雨而已。这恰恰也就是好莱坞之所以为好莱坞的地方,爱德华是一种很聪明的挖掘和处理题材的方式,这部影片再一次证明他的高明,但不是伟大,真正伟大的那个“最后武士”已经仙去好多年了。

 

2007年9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