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像奖难以冲破的魅影危机!!

(2007-04-16 14:50:08)
标签:

谈天说地

八卦传闻

金像奖

香港电影

和运超

分类: 天国王朝(影视、音乐)
金像奖难以冲破的魅影危机!!
            ——小谈香港电影回归10周年
金像奖难以冲破的魅影危机!!


                文\和运超

     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落下了大幕,这一届金像奖的意义对敏感的港片迷其实非同一般。
    看起来似乎颇有些亮点,至少“黑哥”刘青云8次提名终于斩获影帝殊荣。而谭家明导演17年后重出江湖的《父子》更是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新人5项大奖,堪称香港电影绕开警匪片框架的“新空气”。但是从提名到获奖反应出来的问题,其实一丝一毫没有减少。号称“薪火相传”的金像奖似乎有些许变化。但实质上仍然透露着回归10年以来,香港电影深刻的发展危机。
     这一届金像奖说明了越来越多的无可奈何,香港金像奖其实和台湾金马奖一样走到了乏味的边缘。提名上是《黄金甲》和《以和为贵》两大阵营的PK,最终成功的却是谭家明的《父子》,这有可能仅仅体现了香港电影人日薄西山的一抹如雪残阳,或者崇尚技术力量的香港人的一点小小手段。娱乐一下观众而已。
     如果再把最佳影片或者最佳导演颁给老杜的《以和为贵》,继续在大众眼前上演“黑白”两道的题材,香港人10年来的精神挣扎无法让后来人感到“和谐”和“希望”。所以,谭家明尽管是“老”的,但是《父子》是“新”的,也许这样的结果是唯一给金像奖“颜面”的地方。

    其余的奖项都让人可叹。
    刘青云也许是今年金像奖最大的话题,说实话,很多人都明白《我要成名》不足以代表“黑哥”的水准。与其说这个影帝安慰了刘青云,不如是在安慰我们26岁的金像奖本身。如果突发奇想再给《父子》一个奖项,恐怕局面就有些难以平衡?可能是,但我觉得可叹的地方恐怕在于:很难保证刘青云明年或者下一次会不会遇上合适提名的港片了!?有心的观众可以看看从《忘不了》以来,刘青云都混迹在怎样惨不忍睹的片子里,就明白这是多么让人寒心的一个“影帝”!!虽然我们已经知道他下一部影片大家都很期待的《神探》,但如今香港电影的局面,太容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而且谁都知道“地狱”要远远多过“天堂”。所以,回头再看看郭富城冲刺“影帝”的挣扎,已经远远不同于上一个10年刘德华的轨迹。谁都知道郭天王从一个“花瓶”的蜕变比刘德华灰色和无奈很多,也许这正是香港电影市场10年来的一个惨淡缩影。 

 

金像奖难以冲破的魅影危机!!

 


    更可悲的是给巩俐影后,当然不是说巩俐不够资格(其实恰恰感觉巩俐根本不屑于追求这样一个影后帽子)金像奖一方面继续留给内地女演员位子,但严重的是显然港产女星已经到了完全没有说服力的灾荒之年。刘若英和李心洁都不是“港产”,梁洛施的演技还不足以当家。何况仅仅一个梁洛施怎么“薪火相传”?
    可叹的地方不在于奖项都给了谁,而是10年来香港电影市场怎么培育所谓的新“当家花旦”?TVB以前是一个平台,如今已经是空架子。香港影视不断寻求扩大合作的范围,不断引进合作人才的同时,没想到晃眼10年后,香港的女明星(甚至男明星)居然宛如一夜之间消失了。从前内地的追星族一代都感叹香港弹丸之地,能够出现几十个上百个明星,没想到如今伴随金像奖一路走来,却落到影后都没法出手的局面。
    金像奖的技术奖无非还是各有专长,袁和平,刘伟强,邝志良这些都不是什么陌生人。新人和新导演也许给我们一些刻意求新的做作,但勉强说得过去。最佳亚洲电影的潜台词也是再明显不过。

    这一届的金像奖很显然刻画了香港回归10年以来,香港电影,香港电影市场的尴尬面貌。到底香港电影的突围之路如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刻意“内地化”是一种手段,但是否就是唯一的手段?何况10年来的内地化,无非让《黑社会》、《旺角黑夜》、《卧虎》、《门徒》这样的影片点缀上一些不伦不类的台词和画面,或者像《如果爱》、《七剑》、《墨攻》这样的十分“陌生化”的大片尝试?其实这些至少还是过得去的片子,但更多的是那些惨不忍睹,说不上名字足以被人称作“垃圾”的货色,在产量已经逐年下降的情形下,还占据至少7成这样的东西,我们严重些可以用对港片“绝望”来形容。
    “以和为贵”是一个十足“港味”又十足“大陆”的口号,所以,香港金像奖10年来,我们可以巧妙地解释,会有一个这样的“转型期阵痛”。但10年来的阵痛都还不能解决,也许就不是“阵痛”这样简单了。
    “薪火相传”是香港电影人多年来的目的,可在一个没有良好培育状态的市场下,发展的“新人”不过是个别的特例,例如回到国内的吴宇森敢于用8000万美元拍史无前例的大制作,王家卫可以混到国外,杜琪峰可以年年有新作,还顺带提携一下游乃海之流,甚至例如曾志伟、刘德华隔三差五发掘一个黄精甫或者“石头”,刘伟强甄子丹可以凭借老搭档在内地和好莱坞都混上饭吃,但这些“他们”仅仅是“特殊”,可不是香港电影或者香港电影人期望的发展之路。

     20年前的香港新浪潮大军几乎全涌进了内地,连许鞍华都容忍赵薇在《姨妈》里说东北话了;连严浩都要准备拍“南京大屠杀”了,可以想见“似水流年”下香港电影人如今动向的恐怖。有实力的香港电影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也许认为什么都能干,例如我们的吴宇森、徐克),而逊一些的香港电影人就不知道该往哪里混了,例如王晶、陈嘉上、马楚成和郑中基这些年的鸡零狗碎。香港影视人才的断层根本不是回归10年出现的必然结果,只是回归以后的香港人盲目追求合作机制的更新,反而让这一点变得尤其突出,要么胡乱追求大制作,要么就烂到没底线。
    所以,10年后的金像奖仅仅再次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观众,香港电影究竟往何处去?今天还羡慕韩国人吗?韩国电影人已经敏锐的察觉他们短短几年电影发展的不“和谐”。我们单纯以为喊出了一个大华语片的空洞口号,就可以铺平合作的道路,共同发展香港和内地的电影,也许根本不能解决两岸三地的问题,反而这是某些自不量力的电影人的“陷阱”也说不定,更严重的就是把一个混乱的市场留给后来的电影人。


2007年4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