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杨丽娟,还是有一堆杨丽娟?
一直没有去写这个轰动一时的上周爆炸式新闻。因为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有点像刘德华在《门徒》里演的昆哥说的,有一些人是没办法救的,如果他们都没有了,也许世界就干净了。
这话有些不厚道,但似乎杨丽娟就给我们这样一种情形。看着全国媒体终于把这个猛料大餐炮制成了“满汉全席”,杨丽娟和刘德华这样原本天涯海角的“分飞燕”也被火爆地捆绑成了“同林鸟”。因为我们的社会很喜欢为一些鸡零狗碎大洒同情的眼泪,哪怕是“秀”了一回。
整个事情原本是两个不大相关内容,一个是杨丽娟的“家庭内部矛盾”,另一个是关于少男少女“追星”的话题。但是没想到杨丽娟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行动”掺合在一起后,变成了甩给全社会的一个焦点。
13年的荒唐举措,换来的是老爸跳海自杀。杨丽娟的家庭问题被一瞬间转化成了社会问题,大众对社会问题关注的口水又进一步渲染成道德问题,所以杨丽娟自然而然被人们判了一回“死刑”,因为无论她有一千个爱上华仔的理由,哪怕真的像网友调侃地那样华仔娶了她,但是老爸的死——会致使她一辈子甭想从阴影中摆脱。
面对刘德华这个公众人物来说,社会上需要优质偶像,在人们传统印象里,榜样往往不仅仅是行业精英,更需要是一个道德楷模,所以刘德华会对老爸老妈兄弟姐妹唱唱“我的家就是我的城堡,每一砖一瓦用爱创造”,可是这些并不是教育粉丝的良药。大家都应该知道,刘德华不是心理医生。
所以,我看杨丽娟事情有着可能是从另一个方面,比如今眼下热闹的是已经不是杨丽娟本身,而是关于杨丽娟背后的众多口水,那么如此众多的关注,我们嘴上提倡的人文关怀究竟是什么呢?
从本质上而言,人文关怀应该就是道德良心,所以《门徒》里的昆哥即使话不错,但一旦遇上道德审问,他就“死定了”。杨丽娟这事儿也许有共通的地方,对她本人来说肯定不需要记者,而是需要医生。但是这样凶猛地媒体力量或者社会大众穷大肆渲染的背后是不是真的是那个“人文关怀”?
一个问题推动一个问题的加剧,这叫“多米诺效应”,一个杨丽娟促使着更多的人成为新的“杨丽娟”,比如短短一周的时间,媒体和大众对这事件追求和炒作“剩余价值”,这劲头是不是不亚于杨丽娟?杨爸爸心理有问题,杨妈妈心理也有问题,杨丽娟更是百分百的有问题。那么,认清甚至审判了杨家把他们看成心态不正常的“毒瘤”剔除了,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专家出面说过,所谓心理疾病是会传染的。没错,所以更多旁观者在看待杨丽娟这一事情上,在“追星”,“追新闻”,“炒猛料”的问题上,有可能是抱着同一种心态,挖掘、突出和渲染都有些畸形。在前因后果上,一个杨丽娟的“热闹”其实可能是一堆“杨丽娟”促成的,这才是如今的我们需要冷静的问题。
就像《门徒》里说,到底是毒品恐怖还是空虚恐怖,那么,以此类推,杨丽娟为什么要追星?大众为什么要“炒”杨丽娟呢?问题都会有一个答案。
2007年4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