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笔记之三
杨柳青人,新疆津帮的变迁
杨柳青原来是天津市西边的杨柳青镇。从明末清初开始,那里就以年画闻名全国。2005年中央电视台首届“中国魅力名镇”评选中,杨柳青镇荣获“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称号。而当年跟着左宗棠“赶大营”进新疆的杨柳青人,却放弃了“艺术之乡”的身份在新疆另外开创了一个风靡一时的头衔“津帮商人”。
津帮商人的来历
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准备进军新疆打击阿古柏的时候。那几年天津一带饥荒不断,而且有严重的水灾。据76岁的天津人李富泉介绍说,当时杨柳青镇受灾严重,当地人已经没有办法务农和制作年画工艺等营生手段,纷纷离家谋生。左宗棠受命进军新疆,召集了6万湘军,为了保障后勤供应,在镇人安文忠等倡导下,部分杨柳青人改变身份,挑起货郎担跟着大军进疆做买卖,历史上称为“赶大营”。
李富泉说:“听老人说,参加‘赶大营’是要经过审查的,先要到兵营报名,然后检查身体,发放证件才能‘赶大营’。”当时进疆的路线是从哈密、巴里坤、木垒然后到乌鲁木齐,不少天津杨柳青人随军到一个地方就留下一些人。1884年新疆建省后,当时的流动商贩逐渐改成有店面的坐商,形成以杨柳青人为主体的“天津商帮”,俗称“津帮”。超过燕、晋、鄂、湘、豫、秦、陇等其他各地商人,在1910年前后达到顶盛。1945年抗战胜利后数年间,虽陆续还有少量杨柳青人进疆谋生,但“赶大营”已到尾声。
津帮商人的创业之旅
曾专门收集《杨柳青人文史资料》的王乐仁老人介绍,他的爷爷最早随军进了新疆,然后父亲,叔叔等好多亲戚也都进了新疆。像外祖父还到了当时的伊犁将军府做买卖,而姑父则在奇台落户。天津商人逐渐形成气候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样亲戚连着亲戚。他们来新疆是在家乡待不下去,李富泉老人说:“天津当时情况严重的时候,早上吃了一顿中午就没着落。出去挣了钱才能吃第二顿,有时候回来已经是下午,一天就只吃两顿饭,这个习惯不少人来到新疆以后还保留着。”
来到新疆以后的杨柳青人,挑着货郎担在军营四周贩卖日用杂货。左宗棠治军以严格著称,但同时对待士兵也十分照顾。而杨柳青人就成了左宗棠的湘军后勤部门,在军营外提供住宿。李富泉说:“当时很多人写家书告诉在老家的亲戚,说这里可以不用吃杂粮,有大米也有面粉,生活比家乡好。另外,有老乡照应和亲戚担保,拿货做生意起步相对容易,所以这就形成天津人来新疆最多的局面。”
当年“赶大营”进入新疆的八成都是杨柳青人。第一批总数大概是3000人左右,他们经营的一般是布匹、杯碗、糕点、首饰等生活必需品,他们逐渐从原来的农民、手工艺人转变成小商贩“货郎子”。
津帮商人八大家
清军收复新疆时,随军的杨柳青商贩已遍布新疆各大城镇,形成“三千货郎满天山”的局面,他们在新疆各地经营特色日用商品。李富泉老人介绍:“在清朝末年的二十年间,天津杨柳青人从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小摊贩到逐渐有一些固定店面,天津商人被新疆本地百姓称为‘津帮’。像我们家当时就经营一些水果之类,大的可以有连锁店。”
最典型的就是写出《乌鲁木齐掌故》的刘荫楠,他是津帮商人的后代。他就是当时乌鲁木齐的民德路最大的天津商号“中盛西”老板刘鉴周的儿子。几十年间,“津帮”在新疆打响的招牌有永裕德、复泉涌、同盛合、中立祥等一共八家,称为“天津八大家”。
这些著名的招牌字号在乌鲁木齐以及新疆别的地区,都经营来自全国各地的日用品和土特产,生意网络形成了一定规模。例如原本杨柳青非常著名的年画,就是一绝。当时每到过年,新疆的年画全是来自天津杨柳青的,内容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曲场面和风景花卉等。现在的杨柳青年画最便宜的价格都在一张60元左右,贵的可以达到数千元。
津帮商人的立足之道
晚清时期,国内走南闯北的商人有很多,最著名的就是山西的晋商和安徽的徽商,他们在国内形成了一股潮流。像胡雪岩、乔致庸的传奇故事已经有人著书立传和搬上荧屏。他们身上折射出的是传统背景下的成功道路,他们是其中的佼佼者。
新疆也有山西、河北、四川、安徽、甘肃等地的商人,新疆在1884年设立行省后,各城纷纷组建商会。最先成立商会的有迪化、伊犁、奇台。商会中津帮占了绝对优势,会长几乎全部是天津杨柳青人。1911年迪化总商会成立后,杨柳青人杨绍周被推举为首任会长,此后历届会长也多被津帮垄断。
他们如此受到各地政府重视还有其他原因。据李富泉介绍,从晚清时期,军人领取军饷是从北京发放,新疆路远,交通不便。津帮商人想出一个大胆而巧妙的办法,由他们联合起来从北京直接领到军饷就地买成货物运回新疆,然后沿路贩卖又折成现钱发放给各地等着饷银的士兵。这样一来二往和各地兵营将领都形成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在众多湘军复员留在新疆定居后,更是和天津商人有依存关系。八大家等有实力的商号才会赢得各项便利,生意兴隆。
和山西等其他地方商人相比,津帮商人在新疆并不是绝对的依靠人多势众。山西商人受到孔孟文化的熏陶更深,经营过于死板,多候迎客待人都板着脸孔。而杨柳青人大多是农民出身,和了解下层民众需求,经营头脑灵活。
津帮的衰落
“赶大营”先后使至少1.5万杨柳青人从内地移居到新疆,成为历史上开发祖国西北边疆的一股先驱性行动,对新疆地区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历史影响。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后面来到新疆的天津人就少很多了,以至于津帮商人逐渐在历史中衰落。王乐仁说:“很多当时的湘军在米泉等地落户后,随着‘赶大营’退出历史舞台,进疆的天津人就少了。”李富泉老人分析认为这里面还有些原因,一是在民国时期,新疆和北京联系不便,对新疆的管理也不是很到位。比如在杨增新在新疆当权的时期,几乎都不让内地人进新疆,甚至派人进疆当官都要新疆这边批准。二是天津当地的生活逐步改善,一些在新疆的杨柳青人返乡后来就不再进疆了。
新中国以后还是有两次天津人进疆的,李富泉说:“50年代来过一批建筑工人,帮助新疆当地的建设,不过那里头已经没有杨柳青的人。然后50年代末60年代初支援边疆的青年来过一些,但那一次湖南人最多。”
2006年12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