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黄金甲》新高度和伪史诗
(2006-12-20 12:07:34)
《黄金甲》新高度和伪史诗
文\和云超
《满城尽带黄金甲》终于揭开面纱,这部电影首先看到的是张艺谋的平衡心态,平衡故事结构,平衡人物塑造,平衡画面,平衡武打,平衡大场面,最后甚至平衡主题思想。总的说来就是均匀得很满的电影,无过和无功是准确的评价,但是对《黄金甲》真正想要达到的目标和中国电影史上定位来说,它的失败可能还是大过它的成功。
一、新高度
已经55岁的张艺谋,他的每一步动作都在旁人的眼光和指摘下。《黄金甲》与其说是他自己想拍的电影,不如说是专门拍给观众的电影。他就像一个答应家长要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结果终于考上了,但成绩说不上最好的那种。
同样是五代十国的乱世风云,人们不自觉的会和《夜宴》联系起来。张伟平很客气的解释过,《夜宴》是冯小刚第一次拍古装大片,他是一种尝试,就像张艺谋拍《英雄》,其实两个人的“第一次”都败在了台词上。
这次《黄金甲》胜过《夜宴》是在于理解故事,张艺谋对《雷雨》的改编的确进行了一番思考。曹禺在《雷雨》的序里曾多次提到宇宙人生的残酷:“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因此,《黄金甲》中卖力演绎人性的卑劣和残酷也就不意外了。片子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善和恶,就像那个错爱上太子元祥的蒋婵妹妹也具有邪恶一面。《黄金甲》像《雷雨》一样没有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展示一个警世故事,而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上的温情面纱撕毁,一部娱乐大片有这样的内涵算是有一个很“文艺”的核心了。荣耀和幻灭也许是《黄金甲》把《雷雨》推上历史高度的成就,人性在不朽的过程中逐步的扭曲,可能是张艺谋对这个故事所能想到的最深邃了,比如结尾那充满象征性的毒药腐蚀菊花台一幕。
对于所谓的唐朝穿衣风格,有人夸张的形容,满城大波妹的大波象征着人性欲望的膨胀,呵呵,其实只要看一看《韩熙载夜宴图》就能明白电影和历史有多大的差距了。电影字幕写的是公元928年,周润发演的大王也绝对不是历史上60岁夺位登基的后唐明宗李嗣源,尽管他的儿子李从荣,李从厚和李从珂先后因为皇位而自相残杀。但是电影是一种艺术创作,所以一般来说没有必要追根问底。
同样,电影和文学作品也不需要放在同一个水平上评价,张艺谋通过王和后的故事牵扯到宫廷斗争,那是释放欲望和扭曲人性最极端的地方,也是中国最绵长的文化背景。但是电影的思想和形式的表达在《黄金甲》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电影手法的把握能力,这也是《黄金甲》让人感觉遗憾的地方。其实以前很多人都争论过,张艺谋虽然名气很大,但他未必比陈凯歌、田壮壮更懂电影,甚至比姜文都可能有某些差距。
但张艺谋的个性也许就在于不大懂电影语言,因此他反复追求画面的冲击力。《黄金甲》的一番努力都在为画面的精美做努力,比如宫中的雕梁画栋,盔甲龙袍,各种道具,还有几百万人民币打造的菊花,张艺谋力求打造的史诗气度有没有因为这些而加深多少印象?显然没有,整个故事是需要在一个狭小范围制造剧烈冲突,但是史诗片往往需要绵长宏大的背景来层层推进。比如张艺谋曾推崇的黑泽明大师,同样根据戏剧改编了史诗片《乱》,但是《乱》长达160多分钟,而《黄金甲》只有2小时,后者太堵得慌了。
二、伪史诗
史诗,其实是中国电影的一大症结,就像科幻是中国电影的一大漏洞。
电影是一种突出表现的艺术,宫廷文化,权利欲望,人性手段等等文学理论的词汇在《黄金甲》的解读,可能存在各类说法。但对一部流畅的具有史诗气魄的电影,不是通过紧凑的情节和写真意义的画面来表现的,这的确是一个技巧问题。
《黄金甲》的故事浓缩在子丑寅卯的时段上,前面30分钟,太监报时很快,可能这意味所有的人为举措都会在人潮和宫墙内,如时光一样迅速消散,永恒和不朽在这里始终会是泡影。
但是影片的节奏没有缓和的余地,影片场景从宫廷,菊花台,官驿,再回到宫廷,菊花台结束。整个过程没给人喘息的机会,而且动作戏多数也是迅速的杀戮,我们可以指责《夜宴》中的双人舞或者暴力的棍刑,但是《黄金甲》已经失去了竹林和九寨湖面的抒情性,对于影片的节奏是某种不利。
再说影片的重头戏是那场重阳夜的宫廷政变,这也是把电影拔高到的史诗的主要论据,人多场面大嘛。但是这场重头戏核心的冲突是在家门巨变上——太子得知亲生母亲的身份,而小儿子突然下手杀掉太子逼宫。
周杰伦扮演的二王子领着一万“黄金甲”冲进宫里发动叛乱。从历史的教训看,这样直接发动兵变成功的不是没有,比如被举例的玄武门。而被人揭秘告发的如甘露事变则失败。告密的确可以破坏很多有计划的军事行动,但是对于《黄金甲》是否合理?
片中策划兵变的是王后,领兵的是王子,他们需要在重阳夜大费周章的领着一万多人冲进皇宫吗?尤其问题的重点在,王后明明应该了解太子是一个懦弱的人,为什么还非要给他菊花丝巾让他获悉内幕?非要让这一幕成为兵变失败的理论依据?
虽然很多人都争论过艺术真实和现实真实并不一致,如同我们理解真的皇宫并不那么金碧辉煌,所以周润发和巩俐等人“华丽的一天”可能带有某种艺术的隐喻。但发动兵变夺取王位,对于王后所处的环境是不是非要如此。
《黄金甲》之所以如此处理,我认为是过于依赖《雷雨》中人物形象,这样一来,“杰作”二字扣在《黄金甲》头上就有些不合适。那样的话张艺谋老老实实翻拍《雷雨》岂不更好?即便除开我们有点吹毛求疵的质疑,就拿这一幕大场面本身来说,高潮的精彩也是不够的,张艺谋的3亿多元昂贵投资,显然涉及“水分”,其实大屠杀的戏不过10分钟,对于一部冲刺史诗级别的大片来说,太吝啬了。这是应该“用加法”制造看点的地方,老谋子偏偏过于谨慎,用了“减法”。感觉很像2003年何平的《天地英雄》,也是在高潮戏上把场面胡乱挥霍了。
任何一部具有史诗倾向的大片,都不会这样打造情节的兴奋点。比如同样追求细节的黑泽明,《乱》中那一场很重要的烧楼场面,黑泽明用1亿日元搭建的木碉楼,观众可以看到木楼逐步地烧毁。这场戏前后演来层层递进,最终见到秀虎疯疯癫癫的走出来。还有《拯救大兵瑞恩》结尾的大战,前后也有20来分钟,从预先准备,到抒情谈心,到战斗开始,最后逐步撤退,各种环节层层推进。更不用提《黄金甲》想模仿的《指环王》了。《黄金甲》浪费了大好机会成为史诗片的第一力作,反而想只让周杰伦抡着大刀乱砍一气,加上几个融在一起的慢镜头就成就史诗情节。这是对史诗片的意淫,是伪史诗。
片中所有的军士都是毫无表情和细节,《指环王》中的多数半兽人我们都知道是假的,但是每一集里头,都有在演戏在说话的半兽人,不是全部的木头人。《黄金甲》把这场戏设计的太单纯,所以我们看不出为什么一万人会拼死为王后和二王子卖命,死于乱箭之下,而相反为大王的黑甲军也是。但是《指环王》和《勇敢的心》就可以解释,《角斗士》和《天国王朝》也可以。
我们的史诗似乎只能见到几个核心人物,其他的人物和内容都没有发挥足够的价值。这类影片的细节应该在层层递进和史诗气氛的推进上大做文章,我们的《黄金甲》原本可以把故事的规模扩充成真正折射出宫廷家族巨变的优秀大片,但可惜为了一些华丽的点缀,让刚刚有一些史诗气度的苗子夭折在“菊花台”上。
2006年12月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