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笔记之一
老满城:历史兴衰的见证
在深秋的季节来到位于乌鲁木齐南昌路的新疆农业大学,这个原本有着花园式单位美誉的校园更显出宁静和优美。像“老满城”巩宁城城墙遗址这样透着220年沧桑的历史遗迹似乎就应该安静地沉睡在旮旯里。巩宁城遗址这个有着乾隆皇帝御赐名字的老古董,随着时间的侵蚀,像它发黄的墙身一样逐渐斑驳,逐渐凋零,直到彻底消失。
城墙的现状——
断壁残垣的黄土堆
顺着农业大学校门往南,穿过幽静的林荫道,就能见到正在施工的农大附小运动操场。整个施工现场由黑色的雕花铁合金围栏围住。透过围栏就能见到破败的一堆土墙,那就是巩宁城的老城墙。而在它背后则是一幢幢簇新的黄色7层住宅楼。听旁边观看施工的一位张大爷讲,那背后的小区就是从这原来的巩宁古城得名的,小区就叫古城花园。
张大爷自己就住在古城花园,平时经常到农大来散步溜达,向他询问了一下农大老满城城墙的情况,他带着些许南方口音说:“现在这里的城墙大概几百米歪歪斜斜的土墙,稍高一些的在学校居民楼背后,大概2米高,经常有小孩在上面玩耍,这边上就是农大附小嘛,没什么人管。农大就是修附小操场和旁边的教学楼才把城墙推掉了一些,推掉的主要是操场这边,那里墙身本来就歪歪斜斜的不高。不过推掉还是可惜了,好多年的古城墙了。老早的时候还有绕着学校下面的城墙,因为农大以前几乎就是在古城的位子上扩建起来的,后来逐渐就剩这一点了。”
顺着张大爷指的方向到周围看了一下,有一段墙身就在居民楼背后,墙身斑驳风化的痕迹很严重,土质有些地方也不是很结实,有一些墙块已经倒塌堆在那里。另外一头是一栋灰色的六七层高的建筑,挂着一条红色的横幅,上面写着“农业大学6号教学楼”等字样,而城墙就遮在它的楼身背后。据目测看来,根本没有文物保护规定的10米间距。
古城历史——
辉煌一度超过迪化城
清朝是新疆从古代各个小国小部落政权,走向现代由统一政府管辖的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据新疆大学研究新疆地方史的专家魏长洪介绍,乾隆皇帝平定了准噶尔部落的叛乱后,在1759年设立了伊犁总统将军的职位,统一管理天山南北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地区,由于这片地方疆域很大,当时乌鲁木齐向东的地方都划到甘肃省来管理。
1767年,清政府修建了乌鲁木齐的前身迪化城。魏老师介绍说:“当时的迪化绕城在大小十字这边,一周才不过5里左右,到后来1884年新疆建省,满汉城合并时才扩到12里左右。城里居住的多数是经商的汉人和部分汉人军士,所以那时的迪化被称为‘汉城’。朝廷为了加强迪化的守备,在1772年又在城西北8里左右新建了一座小城,驻扎的是满洲军官和随军的旗人,包括合家老小的女眷等。乾隆皇帝亲自赐名‘巩宁’,意思是‘巩固安宁’。因此,这里被人们称作‘满城’。那时的巩宁城周长9里多,比迪化城规模大。从满城到汉城要经过现在的西大桥,当时桥下是护城的乌鲁木齐河,那座木桥也叫‘巩宁桥’。”
据《乌鲁木齐史话》记载,当时的四道城门各有意义,东门朝京城因此叫“承曦门”;西门外是九家湾的屯垦区,因此叫“宜穑门”;南门叫“轨同门”,意味着南疆各族百姓都殊途同归,和睦相处;北门叫“枢正门”,意味着对各族百姓进行很好的管理。魏老师说:“当时城门都是用满、蒙、维、汉四种文字做的匾额悬挂在城门顶。城里的建造情况还是很繁华的,都统衙门是碧瓦朱门,周围还有当时的军营,据统计共有6500多间。另外观赏和朝拜的建筑有东门上的‘文庙’和‘先农坛’,先农坛是模仿北京城的,用来祈求庄稼的好收成。北门上有‘关帝庙’,西门上还有‘社稷坛’。后来嘉庆皇帝在位期间还增加了一些建筑,像‘娘娘庙’,‘天星庙’等等。”这是当时巩宁城繁华一面的写照,而当时的迪化的建设虽然也是差不多,但没有巩宁城那样具有皇城气息。
古城劫难——
毁于农民起义的战火
虽然巩宁城建成后一度非常繁华,但是乾隆之后,整个满清王朝也日渐走上衰败的道路,居住在巩宁城的满洲官吏对当地百姓也逐渐欺压。到清朝同治年间,国内正爆发着汹涌的太平天国起义,而英法联军在火烧了圆明园后,外国列强也加重了对中国的巧取豪夺,举国上下风雨飘摇。
当时驻扎在巩宁的都统平瑞也是一个贪官,他借每一年春季征粮的机会对各地百姓多征粮食,结果引发一场灾难。魏老师介绍说:“后人编写的《湘军记》记载了平瑞对老百姓的横征暴敛。当时迪化知州孔福想拍都统大人的马屁,指使回族官差带人到各处强行收粮,以为会因此引起民族间的纠纷。但结果回汉百姓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冲突,反而联起手组建了团练队对抗平瑞、孔福的欺压,事情越闹越大,形成了农民起义。后来平瑞派提督领兵去镇压,结果被起义军的团练队从昌吉那边打回巩宁城,平瑞困死在巩宁城。最后起义军冲进城,将里面的房屋啊庙宇啊统统烧毁了。”
从《新疆历史二千年》和《乌鲁木齐史话》等书记载,平瑞死前还曾写过一首绝命词,然后自己和家人一同自尽,团练队冲进城后发泄民愤,把显赫一时的巩宁城毁了十之八九。这座由乾隆爷御赐城名的城池还没有“巩固安宁”一个世纪,到这时巩宁城才仅仅存在了92年。
古城沧桑——
老城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巩宁城被反抗征粮的农民起义军毁掉以后,清政府重新修建了一座满洲人居住的新城,那就是位于今天建国路一带的“新满城”。魏老师介绍说:“当时是刘锦棠驻守新疆正式建省,迪化成为‘府’的时候,是刘锦棠把乌鲁木齐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老满城被毁了,那块地方被扩大成屯垦区,到民国时期就辗转变成金树仁等统治者安插驻军的地方。当时的老满城就开始逐渐被改造利用了,本来城墙多数还是留存的比较好的,但后来这么些年变化太大,政权变化频繁,老满城就很快就损失废弃了。最后王震将军等人准备筹建八一农学院时,剩下的城墙就已经不是当年的样子了。”
古城维护——
保存文物是重大责任
关于对老城墙的保护,几乎是一个全国性的热点话题。北京、西安、南京、成都等各处有悠久历史的城市,都为老城墙的不断毁坏引发过市民和媒体的关注。更不用再多说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了,除了明代长城稍好,秦长城、赵长城、汉长城等几乎都快从我们的视线消失干净了。
乌鲁木齐虽然算不上是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古城,这里的城墙也是历史残存的遗址,它是历史文物,自然是应该保护的。魏老师说:“城墙的用途是属于公共性质的,那也是时代和人民心血的留念。古时候如果没有城墙那就什么都没有了,要不就退回到原始社会了,那时代也就谈不上发展了。乌鲁木齐现在留下的老满城的城墙就是农大的两段,另外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大院后还有一段当年迪化城的老城墙,据说存留的要稍微好一点。”
谈到老城墙的保护,乌鲁木齐文管所的许淑云所长评价说:“主要是大家对历史文物的认识还没有跟上,所以才会有被毁坏的事情出现。其实这是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责任,我们作为管理部门自然有直接关系,但还需要很多方面来配合才能做到真正有效的保护,因为历史文物,那就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我们现在做的还很不够,还需要更大的努力。”
2006年11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