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浮士德梦见喧哗与骚动

(2006-09-14 17:26:12)
分类: 香草天空(文字、心情)
浮士德梦见喧哗与骚动

究竟什么是真实?是指你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所感觉到的这一切吗?
什么是“母体”?是控制——
——《黑客帝国》

一、浮士德的命 浮士德梦见喧哗与骚动

    问题不在于问题有多么玄,问题在于理解和领悟,在于相信人在有限基础上的无限可能性。

流行歌曲不早就唱过“一人有一个梦想……”,多少年了,做梦的人还是有,有的人的梦——死亡或者沉睡。梦或许没有人更重要,因为认识梦想实现的基础,人是在沉睡的生命里制造梦幻的吗?还是清醒着才把每一个梦实现——这是一个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命这回事含义有无限丰富,在我们这里有屈夫子沉江,司马迁含辱写史,李后主长叹一江春水,岳武穆父子风波亭……在西方有清醒的苏格拉底喝毒酒,疯狂的尼录火烧罗马城,但丁做梦下地狱上天堂,贝多芬耳聋却听见了敲门声……这都是一个人一生不可捉摸的紊乱。信与不信,好与歹差别又何在?昨日已非,今日已迟的一声叹息,不过是在某一个月华如水的夜下,如轻烟袅袅般在时光中散去。

时间是人最大的敌人,它对人的命来说就是魔鬼。马塞尔·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的最后就说:“逾越时间序列一分钟,为了使我们感觉到这一分钟,在我们身上重新铸就逾越出时间的人。”就是说当我们从不断消失的时间中拯救出过去的一段时光,哪怕只有短短的一分钟,我们也就逾越了时间达到不朽和永恒。但是,我们不仅要问,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可能的吗?普鲁斯特因严重的哮喘病关在家中13年,用这样一部巨著留给后人一种追寻不朽和永恒的方法。

时光是依旧流逝了,后人也依旧在憧憬、流连、徘徊、惆怅……因为有多少人能成为普鲁斯特呢?命,是不一样,就像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所以,每个人的命也就注定了普罗大众在世间是多数,不凡的人是个别。

现代性、文明程度和时尚交织的漩涡,让人感到自我存在的虚妄,要成为一种别人无可替代的存在就要创造一种所谓人生价值,好比普鲁斯特那样——这价值尽管虚幻但注定大于生命,我们似乎可以用灵魂来比喻。我们要在世间实现这价值,就要时间显出如魔鬼一样的脸孔,为此,这矛盾很“浮士德”!!!那么,我们如果要实现人生价值的荣耀,就显出自己的灵魂来换取,这就是浮士德的命!

二、梦与棋局浮士德梦见喧哗与骚动

    所人生如梦的第一个人,是不是像用花比喻美女的第一个人一样是天才!这种天才往往很有慧根,因为那一定是成长过、成熟过、深有体会的人才能说出的哲理。人生美好只是这一趟旅行中的某一个景点,而其他的滋味还很多。人在旅途就是不断用新的理由放弃旧的拥有的过程。当最后旅行结束时,已经将全部风景欣赏完,也就全部放弃。

命的可怕在于不理会你是否愿意,你感觉到它时就已经在旅途中,仿佛要和它进行一局非自愿的棋赛。也许你可以赢它很多局,但最后一局注定是输。世界可能是公平的,这命不一定是,有些人却一局也赢不了。我们聊以自慰的是,自己在下棋的时候同时还可以看到别人如何下。这是人生的梦乡,信与不信没有什么要紧,但终归有很多人会信,如果世上还有所谓真理的话,相信这一个就是。

但是,梦的规律是会清醒。现实也是,有的人很早梦就醒了,有的人一生也未必会醒。但这不是世间痛苦的根据,痛苦的是梦醒以后的答案就是自己生活在这样一场梦中,好比《黑客帝国》中吃过药丸的尼奥!

梦也好,棋局也罢,一切感受都只有自己了解,这不是一种非我莫属的自豪,更不是所谓幸运,因为悲哀的是很多人都是如此,但过程不同感受类似,多数时候也未必可以互相交流,最最无奈的是,即使获得某些交流,但这安慰也不能转化为生活的动力,对这场人生的棋局获梦境的解脱是无助的。

可能朋友、爱人在人生中有绝对的重要,但人生价值并不于他们划上等号,把爱看成人生价值本身的人往往是人生博弈的输家,就如同我们看到以博爱为职业的是神父、修女、和尚、道士啊成千上万,但做出业绩来的得道高人,几千年来却是可以数得清。生活的本质也就是这些看似有些无聊的话题,多少年来却也没有多少人可以提供解释,而且这解释对大多数人又的确不甚要紧,因为现在热爱生活的人到底不多,这条路可以说不是自己要选择,他只能不由自主地走下去,爱,从何说起。

尘世之间的生存挣扎,还有所谓人的尊严,并非努力多少就回报多少,在生活这条路上也不是2+2就一定等于4的。打拚、流血、流汗、追梦、家与国、爱与恨……只在每一天每一月和每一年的生计里,得到分外的受伤。我们不再怀疑真正的哲人不是在思索死亡,而是在思索生存。我们像保罗·萨特一样发现一直以来让自己“恶心”的——不过是自己存在着,这个世界存在着!


三、单行道上的喧哗与骚动浮士德梦见喧哗与骚动

    换一句话,人生就是一段一段的历史合成,是我们在生活道路上的积淀与感慨。人生或许不可怕,但生活往往很可怕,因为人生是名词,而生活往往在语法上是名词作动词使用。那时一条不知通往何处的单行道,尤其在高度文明、物换星移的今天。

当很多人已经习惯用平淡生活来宽慰渴求灯红酒绿,前呼后拥的心灵时,成败的心理落差也已经让多少不解生活的方程式,于是答案就定在平安是福这句古已有之的俗语上。这是劳苦大众灵魂的统一脸色。

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感叹:“人生不过是……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300年后另一位也叫威廉的伟大作家,用这一句话诞生了另一部不朽的作品《喧哗与骚动》,痛击人生于社会的幻灭与荒谬,为什么生活在文明以后会成为这样?人还是自己的主宰吗?

我们用顺其自然的方式就可以心安了吗,难道这个生存的巨轮会使你有机会可以摆脱,THE END的感觉你可以逃避吗?顺应了这条道路的人就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哪一种人更多呢?努力生活的人相信是很多的,可是谁不感到这单行道德旅程有多么强烈的危险。命运如棋局绝对不是个人的纯属虚构,这是实实在在的艺术象征,个人的努力只能调试行使的速度和车位,你可以超车但不能犯规,既然选择了遵守规矩的行程,就不能想象这条路以外可能发生的一切(不会有非分的奇迹)。别的路线也一样,只是风景有不同而已。不能想象如果实行川、坐飞机等等,那不是这一辈人该有的命运,也许一二百年以后的世界观会前进吧。

世界是美好的只是一种文学修辞,这种精神既扮演了上帝也扮演了魔鬼,难道不是吗?

我们就像在进行已故日本电影大师的遗作《大逃杀》的温柔版——要么在社会上进行着残酷而不乏残忍的生存竞争游戏,要么即使很会游戏在胜出以后,也对任何事物保持冷酷的戒心!
    以前,诗人北岛把尘世生活凝练为一个“网”字。这在今天已经算不上新鲜的论调,可是这种感受没有随着时间和社会发展而被冲破。为什么今天的所谓新新人类不再有50年代人们的激情和自豪感?为什么既是一个“白骨精”也不会像从前一个举人状元那样可以改变一生?为什么大家都会用王小波所说“沉默的大多数”来坐标自己?为什么……

    是压力,更多的压力吗?我们没有自由,我们深陷在黑客世界的杀人网络中……当体会到孔子所说,人生七十方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你什么欣喜也没有了,但这的确不是他老人家的诳语。所以,我们今天的世界比从前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所说生活质量吗,那什么是所谓“质量”。是那种囫囵吞枣周杰伦似的“呜呼哈嘿”吗,还是SHE那种IOIO的“半糖主义”?这个是我们的今天,是不是还会是我们的明天,明天仍然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在我们通往告别的人生单行道上……

 2005/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