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窗品戏之儿童剧《爱孝总动员》

标签:
儿童戏爱孝总动员评论观感杂谈 |
分类: 芸窗品戲 |
芸窗品戏之儿童剧《爱孝总动员》
(2017年9月15日·沈阳辽宁大剧院)
在看《爱孝总动员》时,我把女儿带到了剧场和我一起看这个儿童戏,不足五周岁的女儿居然从头至尾地看完了90分钟的全剧,这让我感到很惊奇。这说明不足五岁的幼童在接受这个戏时并没有太大的障碍,同时,剧中的情节也足以吸引住一个幼儿园中班的小观众,从受众的层面上说,至少凭借这一点,我觉得这个戏就是成功的。
多年来,关于儿童戏的创作中始终有一个现实问题困扰着创作者,那就是儿童戏的受众对象究竟是儿童还是成年人。换言之,创作者的创作思维究竟是以儿童的视角为儿童写戏,还是“自认为”用儿童的视角在为儿童写戏。此前,我也曾请过一个只有10岁的小男孩看过一个儿童戏,观后我问男孩戏怎么样?不料这个小朋友回答是:“太假啦!”是的,这个回答令我惊愕!我们的儿童戏创作是否真的就符合当下儿童的娱乐和精神需求,我们创作的儿童戏究竟是写给儿童的,还是写给成人的?《爱孝总动员》通过四个新生入学的“一年级的小豆包”在课堂上通过老师对讲解以及梦境穿越的情景再现,把“打虎救母”“以孝教僮”“芦衣顺母”“恣蚊饱血”四个孝道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进而趣味性地传达了孝道意义与内容,确有积极意义。
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我觉得这个戏比较好看,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可能是“成年人”的看法。首先,在今天提倡和传承孝道是有意义的,但在《二十四孝》的故事里,存不存在“愚孝”的成分?我想这还应该对剧中择取的四个故事做进一步的把握。其次,部分在梦境和穿越间过渡的情节还有待进一步理顺。再次,就是我更希望在剧中的现实情景里,能看到更多一些的父母、祖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的情节表现,毕竟这才是现实中传承中华孝道的真实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