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戏《战宛城》说到张绣的表演(王金璐)

标签:
京剧《战宛城》王金璐张绣表演 |
分类: 轉貼文滙 |
从群戏《战宛城》说到张绣的表演
王金璐
编者按:对于京剧艺术改革的研究与探讨,历来都伴随着无休止争议。京剧今后该向何处去,京剧究竟应该怎样改革,一直是业内外各界人士普遍关注却又在观点和主张上不尽相同的焦点,为此我们特邀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今已九十高龄的王金璐先生撰写了旨在结合王先生本人曾经学习、演出和教学的《战宛城》一剧,总结出他于多年实践和教学中所不断取得的心得与体会的这篇文章。我们希望读者能够从王金璐先生这样“京剧人”的身上寻求到今天关于京剧改革的思路、方法乃至方向,进而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存在新世纪的传承中得以中兴与光大。在此我们也特别向王金璐先生对本刊的热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什么叫“群戏”?一出戏有两个以上的角色表演比重较多的就叫“群戏”。比如《四郎探母》、《龙凤呈祥》、《赵氏孤儿》、《雁门关》、《战宛城》等。它们的内定以文戏为多,偶然当中有些武打情节的也占少数。其中,《战宛城》有些不同,这出是文武并重:张绣是贯穿全剧的矛盾集中点,前后都有开打,当中还有纯文戏场子。曹操,既有马踏青苗的舞蹈动作,又有后边闲游惊艳的生活描写。邹氏,前面要用闺门旦、花旦结合的路数表现她冷清孤寂、百无聊赖的情景,后边又有“乌龙搅柱”、“抢背”、“扑虎”等泼辣旦的扑跌动作。典韦,则不止要突出双戟开打时的凶悍绝伦,还要从举止上体现他所向无敌的猛将气概。胡车儿戏不多,却是协助张绣灭典韦破曹操的关键人物。在押马、盗戟情节里,必须从身手矫捷、神情机警方面体现他的智勇双全。《三国演义》里以“那胡车儿力能负五百斤,日行七百里,亦异人也。”来形容他。可惜在戏里对他缺少应有的介绍,是一漏洞。总观这几个人物,一向都被内外行认为是比其他戏里同行当的角色难演得多。
张绣这个人物是武老生和武生两门抱的行当,前边得和曹兵对峙撕杀,其激烈程序纵然不比“高宠”、“马超”,也是相当吃重,演员必须有靠背武生基础,同时从降曹开始,观操、探信、定计都改为文官打扮,穿青素官衣、戴纱帽,按照要求务必要脱掉前边统兵武将之姿,表现出老生行的洒脱儒雅举止,并且,随着情节的发展还要展现张绣起伏多变的内在情绪,不经严格训练是不易驾驭好这个人物的全过程的。就我所知,早年演张绣最好的是余叔岩和杨小楼两位大师(当然再早还有,这儿就不谈了)。余叔岩是按靠背老生又偏武一点的路子演,杨小楼则是偏重于武老生的路子演。但两位大师都是上上乘的表演,可说是各具千秋,都令人叹为观止。后来,尽管也有不少人演过这个戏,但却再也没有人能超而越之了!余先生演我没看到,但我在中华戏校刚开始学演张绣时就有幸观摩过杨小楼大师这出戏。记得一次是五月端午,杨先生双出:前边《战宛城》、后边应节戏《五花洞》的大法官。只见白靠、黑三的张绣一出场就让人眼前一亮,我感觉他并不完全是一派儒将风度,而是在儒将风度里还蕴含着一股英武神采。后边败阵降曹换官衣、纱帽,他的架式、走法、举手投足,再配上他勉强堆笑以掩盖满面羞愧和压抑着一腔怒火的表演,真让我感到了一种艺术真实的震撼。我一直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观摩学习他演戏的机会,下功夫学习他武戏文唱的风格。
在毕业后《战宛城》的演出中,我陆续在舞台上遇到过大部分演曹操、邹氏和典韦的艺术家。演曹操的如:侯喜瑞、蒋少奎、陈富瑞、李春恒、景荣庆、费玉策和袁国林等;演邹氏的如:筱翠花(于连泉)、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宋德珠、李玉茹、陈永玲、吴素秋、艾美君、宋丹菊等;演典韦的如:范宝亭、冯连恩、杨春龙、傅德威、萧德寅、洪德佑、程玉焕、鲍盛启、王俊鹏、马玉璋、叶金援、黄彦忠等。期间我注意观察,比较他们演出的不同特点,让自己的表演层次能体现出与对方的交流。多年以来,我对扮演张绣这一人物的认识不断加深,在传统表演的基础上也作了一些大胆的改动,一直以来得到了观众充分的肯定和欢迎。以下就我几处改动和重点场次的表演谈谈自己的体会。
初战曹兵、先胜后败
在曹操亲征宛城、大军压境的情况下,由于张绣自恃手下有张先、雷叙二将,又有训练有素的火牌军与削刀手,自以为足以对付得了曹军,因而出场时他镇静、稳重,显示出了他充满自信的心态。下面很快就进入战争场面中张绣初战曹兵一节。传统演法中并没有“快枪”,我在这里加上了一套“快枪”。这样处理的好处是突出了张绣一方并非不堪一击,而是具有一定的实力,开始时也确是先得了一胜、占了上风的,同时,这也为后来典韦的勇猛难敌作了一个合理的铺垫。及至典韦上场,与之刚一交手,张绣就感到遇上了劲敌,脸上的神情要从一个胜利者的兴奋一下子转变为惊讶、紧张。接下来传统演法中有一处是用一个简单趋步勒马的动作来表现张绣险些落马的,在这里我作了一些改动,是把趋步勒马的动作再加深一步,倚势下一个软叉,这样做难度是加大了,但更加突出了在激战中张绣渐渐不敌、以至马失前蹄差点落马的情景。接下去是张绣战败后沮丧地急速入城,由于曹兵追至,他又出城抵抗,依然不敌,只得二次入城。这时剧中有一个用手挡了一下脸的动作来刻画他懊悔、惭愧的心情。需要指出的是,这个动作一定要做得俏皮而明显,因为这是其他有败阵情节的戏里所没有的身段动作,可说这也是这出戏的特点之一。
关于改装降曹
这里张绣的出场是以纯粹文职人员的服饰来到曹营的。说到改装,有人问:“不带兵刃足以说得过去,何必改装呢?”当然,其他戏里有投降情节的如《群英会》里的蔡氏兄弟、《投张鲁》的马超等都没改装,这正说明改装是《战宛城》的一个特点。这里张绣是作为一个有一定谋略的人物出现的,改装突出了张绣特以有投降诚意的外表掩盖心有不甘的睿智与心机。而且在全剧中,形象上的反差对于前降曹后破曹的情节也形成了更鲜明的对照效果。
从降曹起,演员不但要依照文官的作派来规范自己的举止,还要紧紧把握住张绣“降曹是临劲敌而不得已的权宜之计”这种精神状态与心理。当他来见曹操时,对自己的命运还难以预料,但以他一个屡经战事的将军而言,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因而,他虽心下无奈,表面倒显得较平静,等到曹操并没有加罪,反倒允许他永镇宛城时,他多少感到有些意外。当然,后来随着曹操的扬长进城,张绣感到的就是深深的刺痛和差惭了。
校杨观操
这一部分张绣基本上是被愤怒、压抑和无奈的情绪笼罩着,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这种情绪还不断加深,是颇见演员功力的一场戏。
演操之后,许褚、典韦要上前破张绣的火牌军、削刀手。这时张绣面部要以强笑掩盖着自己的怒火,又急切地以“二位将军,天朝虎将何必与蝼蚁之兵比试啊!”这样的言词企图阻止他们。张绣说这话时心里充满了对以势压人的许、典的蔑视和愤怒,还有“降将之兵敢战也不能战”的无奈,因此,我念白时用略压抑的气流念出这句台词,让张绣那种压抑的情绪向观众传达出来。当张绣眼见许、典破了火牌、削刀之后,一时间,他对自己部下受挫的痛心、对许、典恃强凌弱的愤恨交织于心,但此时又不能形诸颜色,只微微摇头作无声的叹息,挥旗叫兵士们散去。这时他那种痛心、愤怒、无奈的情绪就任由这几下挥旗的动作渲泄了出来。
观操结束后的表演我分为四个层次:送曹、送许、送典和张绣令旗下场。
第一个层次比较简单:听到曹操把火牌削刀拨归许、典掌管后,张绣一震,又努力克制住自己的羞惭和愤怒,强作镇静地依礼送曹操离去。
第二个层次是送许褚:送走曹操、张绣回想方才的情景,面对难以预料的将来怅然若失,一抬头,曾败在自己手下的许褚到了眼前,不由得有轻蔑之意,但他也只得敷衍着送他一送。这时是侧身、斜抱令旗、略略一躬身向右扭脸迈步,眼角略略斜扫着看他过去,然后盯着他的背影,又托髯看看自己,心里在说:“我的手下败将,你在我面前有何威风可逞!”然后又叹了口气,心里说:“如今也只能忍上一忍了!”
第三个层次是送典韦:张绣刚送走许褚,蓦然又见到威猛凶悍的典韦。张绣深知,只因典韦,至有自己今日,自知不敌,只能虚与委蛇,我这时的潜台词是:“典韦确是勇不可挡,还是避免冲撞他为好。”因此这里的表演就与送许褚绝不相同。我演时是先很快地正面拱手低头躬身后退一步,然后再两人“推磨”转换位置,待典韦向前欺身示威时,再拱手垂目地后退几步,等到典韦走去再抬头——这样来表现张绣迫于威慑避其锋芒,克制忍耐的心理状态。
第四个层次是张绣在一段心声表露之后下场。听我老师讲过当年老三麻子王鸿寿先生演时这里有一点晃动令旗的动作,但老前辈的演出我没有亲见。杨小楼大师演时我是看了的。在这里他是手指三下令旗,叹了一口气,一跺脚,然后右手拿着令旗走下场去。我老师对我讲过的话启发了我,我也一直认为,张绣送走许、典后,自己方才对于许、典的骄横竟然不能当面表示丝毫的反抗情绪,反倒要表面恭顺地应付,他的愤怒,羞愧和郁闷是可想而知的。此时借助令旗确实可以更好地展现他的内心状态。于是,多看来我一直不断琢磨、设计这段身段动作,又在实践中不断地增删、取舍、修改和完善,让动作既不能少,也绝不能多,力求使舞旗的动作和人物内心密切配合、入情入理,最终我在这段的表演组合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是增加两个“执旗亮相”:张绣看着许、典的背影,手执令旗快速从头上右旋至背后,右手推髯口亮相,再反方向旋转令旗半圈至胸前亮相——这两个朝下场门的侧身亮相表现了张绣愤愤然望着许、典确实是走远了、自己终于可以一个人一抒怨气的神态。紧接着是“卷旗亮相”:一看许、典已经真的走远,转过身来看着右手的令旗,左手颤抖着在仓仓仓三下锣鼓声中一指令旗,无声地说:“令旗啊令旗,火牌削刀已强归他人,空握你在手,要你何用?!”这时“咳”地一声长叹的同时跺脚,右手顺势把令旗卷起,左手接旗背至身后顺势转身,右手翻绕袖子也至身后,与此同时甩髯低头亮相——我把卷旗的动作用在这里去表现张绣此刻的思想活动和郁闷无奈的心情。紧紧接着的就是“舒旗下场”:这是与前边亮相连贯下来的。令旗暗交右手,一边微微摇头,一边无声地叹息着向下场门迈步,背后的右手将先前卷起的令旗反方向地一圈一圈舒展开来,走下场去——此刻观众看到的是张绣的背影,微颤的帽翅、微摆的官衣和徐徐展开的令旗——我觉得这样,张绣那种愤怒却又暂时无计可施的郁闷、无奈也就由他下意识地弄旗的动作中无声地表现了出来。这些年,我就一直教我的学生赵永伟、董玉杰、常东这样来演。
闻报探信
这场是张绣降曹后一个情势突变,表演也相当吃重。张绣一上场念一对句“俯首依人岂是计,暂保宛城待来时”。我在演出时稍加改动,在念完第一句“俯首依人岂是计”后,眼珠一转、再一想,“咳”地叹了口气,再接念“暂保宛城待来时”——虽然这里只是加这么一个字,但这个“咳”字配上眼神可以更生动地表现张绣对于“降曹之耻何时得雪”这一点那种深深的忧虑和日日焦思的生活状态——接着再说出自己暂保宛城以待时机的思想。
下面随着剧情的快速展开,就要紧紧掌握住闻报的“惊”、见曹的“疑”到查明事实的“怒”几处要点。
当家院来报婶母被抢之后,张绣大吃一惊,紧张思索后估计出了十之八九,立即决定去曹营探信。这里传统的四句唱词是三三四结构:
猛听得家院报怒气上升,
胆大的小军兵敢乱胡行。
叫人来带座骑前把路引,
见丞相必须要见机而行。
我从多年以前演出时就已经把唱词改为二二三结构:
适才家院报一信,
胆大军兵敢胡行。
速备座骑曹营奔,
进账必须见机行。
我的考虑是,此时张绣是急于去控听,词句缩短更增加他急切的感觉。
下面是由见曹后的“疑”转为查明事实后的“怒”。在得知曹操天已过午还未起床时,张绣一边沉吟一边显露出顿生诧疑的神色,而见礼后曹操要与他叔侄相称时,先是一愣,觉得这可不寻常:“难道是他?!”这样,张绣的疑已是步步加深。当张绣一见献茶的竟然是婶母的丫环春梅时,怀疑立即成为被证实后的愤怒,他的尊严再一次受到极大的侮辱,当即怒火上升,却又克制着不敢发作,此时甩髯口、抖袖、目光凝滞、浑身微颤——但在表演上一定要控制,动作不能太大太激,以免失之于过火——由于此时张绣压抑着情绪,口不能言,以致于曹操几次叫他,他才回过神来应了一声“丞相”,却又被曹操纠正他要叫“叔父”。他只得“哦哦哦”连声地慢慢将“叔父”两个字吐出口来。这里要演得:表面上给曹操的是“张绣是还不习惯叫、又不敢冒然攀叫”的印象,而给观众感到的应当是张绣心中那种“不愿叫不应叫又不敢不叫”的违心滋味儿。接着,曹操用言语安抚张绣的话音未落,张绣已急急告便而出。这时张绣有段“背工”:“果然春梅前来献茶,此事定是曹操所为,曹操啊曹操,我不杀——”但他“杀”字刚一出口,又警惕地掩口停住,此时,他已由极度愤怒渐趋冷静,尽管恨不得立刻诛杀曹操,但他还是要提防曹操察觉自己神色而予加害,及至曹操问他为何背地沉吟时,他就已全然冷静了下来,他虽然意识到雪耻之事迫在眉睫,但他已辨明轻重得害,告诫自己小不忍则乱大谋,因而他对曹操虚与应付两句之后选择了快速离去,这时演员的两句念白“莫将神色露,回营定计谋”正好表明了张绣的意图。
定计一场到开打刺婶
由于前几场冲突逐步激化到高峰,下面解决冲突的定计、开打刺婶等内容也就水到渠成、较为顺畅了。
在这一大段内容中也有几处表演我作了一些改动。一开始张绣急速回营时,传统演法有四句唱词是:
适才间在大营去见曹操,
用言语安抚我欺压英豪。
前思思后想想无有计较,
见先生与众将定计杀曹。
我改为:
适才曹营去探信,
春梅献茶果是真。
此事令人气难忍,
不杀曹操枉为人。
这样去繁就简地把事情脉络交代清楚,韵脚也和前边唱段相一致。但假使戏演到这时前边几场占去的时间已然太多时,就免去唱儿,只在快节奏的“水底鱼”锣鼓中急速下马去见先生。
张绣回到营中,定计决定要盗戟除典灭曹,因为不除典就灭不了曹、雪耻也就将成空谈,而“典韦之可畏者,双铁戟耳”,所以盗戟就成了灭曹关键之关键。但此刻却唯缺一个敢入曹营盗戟的智勇双全之士。雪耻心切的张绣双眉紧锁,焦急万分。正当此时,胡车儿挺身而出应承下来。以往这里传统演法是张绣与胡车儿对白并相扶着“推磨”转换位置一跪。我的改动是不再“推磨”转换位置,以增强情感表演的成分来表现:一听胡车儿愿意应承,立即急步上前,右手抓住胡车儿问:“将军有此胆量?”胡车儿应:“有此胆量。”张绣满面感激由衷而发,颤声说出:“好,好……受我一拜。”随之长跪下去——要让人感到张绣此刻连心也都匍伏在地一样,表达出他那种“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之中”的感戴之情。有一次,学院导演系主任逯兴才先生去听我的戏,散戏后他对我说:“您这儿还有这么一下子,太感人了,可得好好教教学生啊!”——当然,这是两句题外话。
这出戏最后开打到刺婶部分并不复杂:张绣恢复了武将装束,头上还醒目地系上了为叔父张济戴孝的白孝带,表明他既激励自己雪耻的决心,也激励将士们去为曾训练火牌削刀成军的故帅张济雪夺妻之恨——演员如果不了解到这一点也很难要求自己去表现张绣那种英武之余的凛烈之气。
在灭典后追曹的情节中,传统演法是张绣扬手喊“追”并引兵追下。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挥臂催军”的动作:张绣在高喊“追追追……”的同时,连连挥舞手臂催动大军乘胜追击。我的想法是这样:降曹后一直生活在屈辱压抑中的张绣此时终于有了一雪前耻的机会,这个动作一方面可以表现他激愤的情绪正喷涌而出,另一方面对于队伍排山倒海追击推进的战争场面可起到一定的烘托作用。
至于最后,曹操侥幸逃脱令张绣愤怒无比,他满腔怒火径直燃向了邹氏,对照张绣一出战时的装束和心情,刺婶这个结果也就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了。
上面谈了一些《战宛城》中张绣的表演心得,归根结底,表演要紧密而适度地切合剧情和人物内心,剧中人才能有生动感人的演出效果。
在《三国演义》里,宛城之役著墨并不多,但经比一役,曹操自己中箭不说,还痛失长子曹昂和爱侄曹安民,更失去大将典韦,所以给人印象深刻。而经过京剧前辈名家们的创造加工,宛城之战更成为一出有情节有人物有冲突、又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好戏。我相信,以其文武唱作兼而有之的特点,在群戏当中《战宛城》永远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作者简介: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1919年生,1931年入中国高级戏曲职业学校学习,初习老生,拜马连良为师;又从丁永利、李洪春学习“杨(小楼)派”、“黄(月山)派”武生戏和红生戏。1937年获北平《立言报》童伶选举“生部冠军”。毕业后先留校任教,后于各地演出,先后与金少山、侯喜瑞、筱翠花、尚和玉、马德成等名家合作演出。1947年加入焦菊隐创办的北平艺术馆和中华戏校校友剧团。1951年加入华东戏曲研究院实验京剧团(上海京剧院前身),1954年获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1956年出访苏联,获苏联文化部荣誉奖和白俄罗斯最高荣誉奖。1957年援建陕西省京剧团,获西北五省最高荣誉奖。1958年当选为人大代表。在陕期间创下了连演近两年客满的记录。1960年演出跌伤回京,后以顽强毅力终至康复。1977年为北京京剧团执导《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1978年重返舞台,次年入中国戏曲学院任教,边教学边登台。1991年演出电视剧《武生泰斗》获第三届优秀电视剧评选表演荣誉奖。1998年参加旨在保留传统剧目的晚霞工程,录制了《潞安州》、《恶虎村》。2002年获文化部“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2008年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代表性传承人证章和证书。其戏路宽广,兼擅杨、黄,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寓文于武、武中有文的艺术风格。
(原载《艺品》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