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死亡向来有大恐惧,想到或是谈到,便会不由自主的甩几下头,仿佛要把脑子里关于死的念想甩将出去。这是年少时养成的一种习惯,及至成年都改不了。只是甩的动作不若以前那么大,唯恐被人以为有病。
蒙田说,人害怕死源于对鬼神的恐惧。文明进步四百年,在今天这个鬼神已然成为人类玩物的时代,在我这个缺失信仰的中国的人的脑袋里,对死的恐惧则直接来源于对现实世界的失去。
那时我将不复存在,或火化成灰或土埋地下,成为另外一种物质,没有生命,不能感知,无法作为,只不过是一种曾经生或已经死的存在,被拖在不停迈动脚步的人的世界后面,向那已经没有了自己的2100年、3100年,悲伤的、不甘心的、无能为力的望去!……(写这样的文章对我真是一种考验。)
我不能想象我死以后的情景而恐惧死,无疑是我对生的一种贪婪,或者不超脱。我在三十岁的年纪上以为,人对生若非了却、无望、厌倦,否则难以超脱死亡所能包涵的所有悲伤。而那更高境界的超脱,如若不是被“麻痹”,便是掩住了心灵的“自欺”。
死就是死,就是什么也没了。化成灰就是灰,埋在地下就是土。你不再以现在的样子存在于世,也就不再以现在的样子存在于任何的“世”。你死了,你就完了,你生时对死的一切想法也就随之破灭了。
别指望那虚无飘渺的来世,你的灵魂不过变成了一种思念和怀想在他人的生命里延续,成为他人的自己。而地狱和天堂,只是人心营造出来的堡垒,并不是一个确实的地方,因此你不可能下地狱,同样也无法升入天堂。如果可以,你在人间便已去过了。
不要对死抱有任何幻想,死的单调相对于生的丰富远远大于它加在你身上痛苦。所有伟大的人,死后受人景仰,无一不是因为他们的生;所有得道高僧,圆寂后受人膜拜,无一不是因为他们一生的虔诚苦行。
浮士德开创了他的理想之地,心生眷恋,忍不住仰天长叹:“世界你真美呀,请你停一停。” 歌德让上帝接走了他的灵魂,却让魔鬼要了他的命。
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犯了不可饶恕的罪,那全能的上帝也只是伸出他那又白又细又长的手指,指着他们说:“你们必将死于脚下供养你们生的土地。”
培根在论及死亡无法征服伟大灵魂时,也只能苍白的说:“仇忾压倒死亡,爱情蔑视死亡,荣誉心渴望死亡,巨大的哀痛追求死亡。”
生是可叹的,死是可怖的。这个世上不存在对付死亡的灵丹妙药。死就是结束,就是不能再扭动身上任何一个关节,就是再也想不到死。而生是可以的,什么都可以!
(希望有朋友可以将我未能完成的补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