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院士候选人 |
分类: 个性随笔 |
茅台酒厂总工王莉被推荐为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省候选人,引发许多人质疑,也引发个别的嘲讽。个人觉得嘲讽不足取,质疑确是必须的。
一是茅台历来声称古方、传统,现代人能注入的科技是什么?能占多大分量?这确实需要说清楚,讲明白。假如是“古”重“今”轻,或“古”是主宰“今”是配角,个人觉得“今”的任何代表,就难以拥有院士级的贡献。据说“王莉在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及贡献,包括开创了基于仪器分析技术与感官评价相结合的传统名优白酒质量控制模式、主导构建和完善基于先进分析技术集成体系的全产业链食品安全控制平台、构建形成以酿造微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和功能微生物代谢机制为三大核心的传统工艺阐释体系等”(2021.2.19科技日报),似乎王莉确实用现代技术增进了茅台古方、古法,但这些现代技术的原创性与革命程度,似乎还得在与同行业、包括食品饮料业对比中才能显现,尤其须拿出国家最权威的验证和评审机构意见来告知。仅仅是“基于仪器分析技术与感官评价相结合”类表述,容易让人以为还是“鼻子闻为主,仪器测为辅”,说白了,今人的科技贡献还是位居次席。
二是茅台酒厂资金充足,财力雄厚,从它产生出的候选人,会否受到资本的特别关照?若是,就可能对别的候选人形成不公正竞争。鉴于世风与前例,如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贿选院士,“原铁道部甚至不惜举全系统之力助其参评,还加盖红章为集体学术造假打掩护”,致使张“距闯关成功仅一票之差”(2013.9.30人民日报),公众的质疑心理必须被制度性阻隔打消,才可变得坦然。
三是候选人王莉本身的实力够不够,可能也是个问题。“根据申报材料,王莉是白酒行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推动者、组织实施者及学术带头人,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累计申请国家专利53项,发表论文近30余篇,参与制定多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获各类专业科技奖项20余项(含以第四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2021.2.19科技日报)。
若这是王莉实力的硬核,不好意思,似乎就逊了些:唯一国家级奖励达二等,但是该奖的第四完成人;所获省级科技进步奖还只是三等,材料还未言明是第几完成人,就算是第一完成人,也只是“一般一般、全省第三”。那个“累计申请国家专利53项”是否获批、是否第一人,尤其是含金量差异巨大的“发明”、“应用”和“外观”分别是多少没说,也只能打折计算。至于“多项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本身,国、行、地三层级(类别)因分量不同而权重不同,且因王莉只是“参与制定”更就再打折扣。没见其承担项目的级别,没见其发表论文的档次,如果硬核部分就上述那些,坦率地说,在时下多数211和985或“双一流”高校,评教授都有点悬。
四是“公示候选人”未必就能成功晋升院士,尤其只是一省市区的公示,只相当于该省市区“推出”竞争者。但一省市区推出谁,也是在彰显该省市区的意图与导向。公众有理由质疑这意图和导向,就像该贵州省科协有理由保证“我们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展推荐工作,完全没有问题,完全问心无愧!”(2021.2.19科技日报)。毕竟某年神州各省市区能推出院士候选人,不能推出院士候选人,以及能推出几个院士候选人,原本就无法平均生成,更不可能平均看待,任意一省市区都没有必要“矮子里拔将军”。尽管“贵州只有两名本土院士”(2021.2.19科技日报),也没必要推出明显竞争力不足的候选人代表本省出征。因为那提高不了命中率,也增加不了科技实力。
四是烟酒类行业研究注定引发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争议问题。众所周知,茅台虽然是酱香型白酒,但度数在52°—54°之间,属烈度酒,喝了是否有害不敢妄言,但说喝了对健康有益,就得拿出科学实证而非仅靠个别感觉。在一切尚处在争议中时,尤其在多数医界声音认为烟酒(此处指烈度酒)健康不宜、至少对青少年健康不宜的背景下,有关它的研究就难免天生引发社会争议。类似情形与十年前谢剑平获得的“烟草院士”引起反应是一样的,非但普通公众,甚至有
多达26名院士联名质疑。国家对烟酒不禁,是出于文化、习俗乃至税收的考虑,公众对此已能理解。但该行业的研究只要客观上使烟酒产得更多、卖得更好,在公众的情感世界里就会形成工具
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碰撞,这个碰撞引发的激荡即是公众本能发出的”烟酒院士能评么?“质疑。假如,谢剑平先生研究的是真正健康烟,王莉女士研究的是真正保健酒,多半他们当院士或当院士候选人,就不会有那么大争议了。
前一篇:春节档影片观前感
后一篇:上周要闻点睛:戍边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