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名实相符,《夺冠》该叫《郎平》
(2020-10-10 10:22:25)
标签:
《夺冠》 |
分类: 影评博文 |
有些新奇,也有些怪异。
最奇异是郎平担任球员的日子,她的所有伙伴都是球衣上的番号,没有姓,也没有名,而影片的服化道,又分明让人努力去想“这个像是张蓉芳”,“那个像是周晓兰”,“这个多半是陈招娣”,“那个应当是梁艳”……结果是,观影的这个时段总不能聚精会神。
对这段中国女排史有切肤感的观众如本人,觉得这影片在这段拍得还不够生动,更不够鲜活。譬如张蓉芳外号“怪球手”,周晓兰被誉为“天安门城墙”,孙晋芳被赞是“场上灵魂”等等,都没有在片中出现,徒让“铁鎯头”郎平带着一帮番号,在真实的赛场上打拼。
正因为片中赛事是事实的,女排是真实的,郎平是真实的,其他若队员张蓉芳、孙晋芳、周晓兰、陈招娣、梁艳、巫丹、周鹿敏、杨希、朱玲、陈亚琼、曹慧英、张洁云等等,教练若袁伟民、邓若曾、张蓉芳、李耀先、胡进、栗晓峰、陈忠和、蔡斌、王宝泉、俞觉敏等等,都是虚拟的,或都是得努力去对号的,让我等这帮与中国女排一道成长的观众,想不出戏都难。
再说那个首夺世界冠军。影片既叫《夺冠》,这首冠当浓墨重彩。但在影片中,这个首冠似乎有些铺垫不够,好像来得有点偶然。那位入片最早的“陪练”,功劳巨大,角色转变亦巨大,也表现得有血肉有深度,但他到底是谁,不禁引发观众猜测。
这种“由神秘人带来中国女排历史性突破”的设计,显然偏离“中国女排历史性突破”的真像。
影片中的首次夺冠,片中的观众反响较之本人的亲历,也显得热烈不足。至今记得那是距今39年前的11月,正在念大三的井民与同学们在教室里看现场直播,满耳是宋世雄的激情快语,满眼是日本观众的热血沸腾,场上的中国女排在几经输赢变换后,终于来了个惊天大反转。就在这时,一个平时不苟言笑的体育老师冲进教室,高喊“同学们,这是我们中国人第一次拿下三大球冠军……”话还没说完,该老师突然失声,同学们瞬间冲出教室。
随后的事情,就是片中零星反应的,拖把、扫帚、甚至床单,都被点燃。亲历还有楼上同学摔下热水瓶,制造相匹配的轰响。据说,在成都街上的庆祝队伍中,有人喊出“张蓉芳万岁”,在京城街上的三轮车上,有人打出“郎平万岁”。
当然,最能提振后人神情的,是响亮喊出“振兴中华!”
还是那句话,既然叫《夺冠》,那史上首次夺冠就得热闹得像个史上首次。影片对中国女排后来连创“五连贯”的辉煌,倒是巧妙又合理地一笔带过,浓墨重彩给了距今最近这次,即里约奥运会夺冠。这当然是应该的,重回冠军地位么。
全片颇有意思地或分为“郎平当队员”和“郎平当教练”两个截然不同部分。前部分耗时约占五分之二,后部分耗时约占五分之三。
前部分除了郎平,其他人都是番号。后部分除了郎平,其他人都是真人出镜。
于是观影的感受就有了在前部分,努力寻找记忆中的女排队员和教练,逐一将他们的名字与眼前的番号对上号。且晃动在眼前的人物形象,也被服化道弄得与那些记忆中的番号神似,但又因时隔太久一些番号难以准确对位。感觉这部分就是个既有点像郎平,又不太像郎平的人,在与一帮既有点像张蓉芳、孙晋芳、周晓兰、陈招娣、梁艳……,又不太像像张蓉芳、孙晋芳、周晓兰、陈招娣、梁艳……,在既有点像袁伟民、邓若曾、陈忠和……,又不太像袁伟民、邓若曾、陈忠和……的人的带领下,做了一次次训练,打了一场场比赛。
吴刚在这部分的扮演角色,按真实时序,当是袁伟民。可是,在他身上找袁伟民,似乎也很难找到。离开这种不由自主的寻找,仅看吴刚演的这个角色,觉得真是个狠角色,也是个好角色,毕竟演得入骨。但看到那个国家体委的处长,尤其是他带来的“计算机指导训练”信息,又觉得这个插曲对吴刚所演角色是在提醒其注意,也是在批评其落伍或不懂科学。因为后面再无“科学训练”或“计算机指导训练”的情节。
在这大约五分之二手时段里,影片玩虚虚实实,既虚又实,既像在表现中国女排,又不像只表现中国女排。
因这段除郎平外,他人都是番号,因此这段可称郎平成长史。
后部分则是除了郎平,其他人都是真人出镜。郎平由巩莉扮演,真人朱婷、张常宁、刘晓彤、惠若琪、魏秋月、徐云丽、颜妮、杨方旭、袁心玥、丁霞、龚翔宇、林莉等,扮演角色朱婷、张常宁、刘晓彤、惠若琪、魏秋月、徐云丽、颜妮、杨方旭、袁心玥、丁霞、龚翔宇、林莉等。展现在观众眼前的这幅场景,可是以往未曾获得的观影感。
在这大约五分之三的时段里,本人总在巩莉脸上找郎平,除了觉得个子和块头明显小一号外,神态表情几乎能重置。只能说人家巩莉在演郎平时,是用了心的,另外服化道也是到位了的。
不过,在看真人朱婷、张常宁、刘晓彤、惠若琪、魏秋月、徐云丽、颜妮、杨方旭、袁心玥、丁霞、龚翔宇、林莉等演她们自己时,除个别场景感觉真人隐去、角色替换的入戏感外,多数场景再次出现走神,心里总觉真是难为她们了,让她们做跨度如此之大的角色转换。
也曾替导演想,假如这部分也像前部分那样,找二三线女排队员出演当年的女排队员,行么?想想觉得真还不行。当年的女排队员,能记得她们形象的,恐怕也至少是五十岁以上的观众了,扮演她们的那些演员或队员,像或不像,问题都不大。谁见过诸葛亮?所以今天谁演诸葛亮谁就像诸葛亮。这道理,用在《夺冠》前部分可行。
可要找替身来演后半部分的真人朱婷、张常宁、刘晓彤、惠若琪、魏秋月、徐云丽、颜妮、杨方旭、袁心玥、丁霞、龚翔宇、林莉等,就得难死导演了。哪里去找那么多酷似朱婷、张常宁、刘晓彤、惠若琪、魏秋月、徐云丽、颜妮、杨方旭、袁心玥、丁霞、龚翔宇、林莉等的演员或队员?
更要命的是,无论哪个年龄段的观众,都是清楚地知道真人朱婷、张常宁、刘晓彤、惠若琪、魏秋月、徐云丽、颜妮、杨方旭、袁心玥、丁霞、龚翔宇、林莉们等的,稍有“不像”就会质疑,甚至吐槽。
因此《夺冠》后半部分若不是有个巩莉扮演的郎平,以及黄渤扮演的“陪练”(符号?陈中和?),几乎就是部纪录片。而那些仿真的比赛现场,也增加了这种感觉。
看这样的故事片,感受有点儿特别。
此部分的郎平,是失志报国的郎平,是锐意改革的郎平,是登上人生新高峰的郎平。因此这部分可称郎平辉煌史。
全片看完,觉得整体的“中国女排”成长史和奋斗史大致能展现在眼前。但其中戏份最重、着墨最多、印象最深,还是郎平这个曾经的主力队员和后来的主教练。她的经历,是中国女排的浓缩,也是女排精神的具象。以郎平为主线,自然是最佳选择。
若论名实相符,《夺冠》该叫《郎平》。
前一篇:乐见亚阿双方愿意停火谈判
后一篇:上周要闻点睛:长假证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