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青创赛 |
分类: 个性随笔 |
不论读没读过大学,搞没搞过科研,像公诸于众的那些获奖项目,真不可能是小学生能“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的。
那个获先三等奖后被舆情轰下的昆明六年级小朋友,自己都留下何谓基因的入门困惑,却能迅速走完从初识到研究的漫长征途,只有公众要么真傻要么装傻才会予以承认。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此明显必须是大人操作、儿童“完成”的项目能一路绿灯大开,最后还能得到“国家级”奖励,不管主观动机多么高大上,客观效果都是既害了那个小朋友,又害了他爸。
当然,他爸如果是出于为儿赢得人生高起点而心存侥幸的话,便是自害。
想必该奖在今年被群嘲到轰下,也是赛事此前缓慢但又坚实地任人钻空子却不加以有效制止的逻辑必然。
说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言重了。说赛事那些看似严密的赛制形同虚设,基本反映事实。
证据之多到了信手拈来的程度。自那个昆明六年级小朋友后,再有一位段姓同学暴光。该同学先后在初二、初三和高一连续三届获奖,且获奖成果横跨物理学、计算机存算一体和人工智能。
段同学那在大学当博导的爸,自然成为怀疑对象。情形跟前述那位六年级小朋友的爸酷似。
该小朋友在初三阶段的获奖成果《无人驾驶的鹰眼-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交通标志识别与APP实现,一位在“985”高校从事计算机视觉方向的教授在阅读了项目简介后,感叹“感觉至少是一个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准,如果是一个初三学生在没有什么帮助下独立完成,确实有点不可思议,可以称得上神童了。”
如此本身自带疑点的“获奖”一再出现,武汉那两名小学生的“茶多酚抗癌”获奖,自然就是哪怕武汉科协声明,项目是由小学生独立完成,按程序申报,民众也无法打消质疑。
看看青创赛的主办方,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体育总局、知识产权局、自然科学基金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无一不权威,无一不可信。同时也就更加让人好奇,这么多的权威机构集中优势办竞赛,怎么会办出一般公众凭常识都能看出问题的结果来?怎么会在办了34年后,办到如今在舆论场里几乎是砸锅的地步?
有媒体披露,连年的青创赛,尤其是一度的参赛成绩与高招挂钩时,确实就让基层参赛积极性骤增,乃至一些地方竟然形成产业链,细化分工,上下游配合,帮学生娃们从选题到答辩,从实验设计到PPT制作,一条龙服务。
事实若果真如此,该赛事恐怕不办比办的益处还大。
见到多家媒体引用某“地方科协工作人员”的话,称“比赛可能有不完美之处,大家可以质疑和健全,但同样也要以保护的态度去对待做科创的学生”。感觉该科协工作人员说这话,不像是在反思赛事变味,更像是在替赛事鸣冤。
质疑赛事与保护科创,两回事么!怎么一认真,就忘讨论的逻辑规则呢?
再说了,除极其个别唯恐……外,质疑,恰恰是对参赛选手和非参赛选手的科创积极性的最大保护。
亟待这个具有“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宏伟赛事,清誉回归,成效正面。
前一篇:差点就相信科研神童出小学了
后一篇:上周要闻点睛:希望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