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战“疫”返校复学 |
分类: 个性随笔 |
快毕业了,自愿返校了。这届大学生,注定有个难忘的毕业:可能在线答辩,也可能线下答辩;可能亲自领走双证,也可能通过快递收取双证;可能通亲自处理自己的私人物品,也可能托人帮忙处理私人物品;可能会有个另类的毕业典礼,也可能没有任何的毕业典礼;可能有全班甚至全系的毕业照,也有可能没任何集体毕业照;可能听到校长的毕业致辞,也可能听不到校长毕业致辞……
总而言之,待到栀子花盛开的季节,该离校还得离校。或许,有的同学会因此更轻松地毕业。而原本,他们要顺利拿到双证,是会付出毕业季几个月之久的艰辛的。这不是老师和校方故意“放水”,实在是在线答辩和补考重修之类,还是要比线下相对容易些。
再说冒着途中感染的危险,非得把这部分同学叫回来重修补考啥的,学校负不起这个责,老师更负不起这个责。再说了,1966至1977之间,大学生是咋学习,又是咋毕业的,过来人都有记忆,记忆中似乎没有因此丧失教育教学质量部分。
换言之,该成才的自会成才。三四个月,甚至三四年,从生命的长河倒着掂量,确实没多大的影响,尤其没颠覆性和决定性的影响。
一直都在鼓励一些陷入焦虑的学子,新冠病毒的确是罪大恶极,但也突然给一些有心人提供了胜出的机会。比如基本靠自觉、主要靠自学的在线上课,就完全可以把握住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度,同时把触角向其它领域延伸。
如果再动点心思,找点窍门,还可以表面挂着自家学校和老师的课程,暗中进入名校名师的在线同门课程,以接受更高质量的免费教育和教学。
再说边上课边吃零食,穿睡衣和拖鞋上课,躺着歪着听课之类,原本可是在校学习的违规之举,此时都已经被战“疫”大势所赦免。至少,那样的学习,堪称心态和姿态的前所未有放松。
所谓危机从来都是对多数人打击较大,对少数人则机会放大。回想下七七七八级那些在百分之四五的录取率中的胜出者,与其说他们是幸运儿,不如说他们是暗中抓住可能到来、也可能不来的机会的有心人,命运偿还了他们这一用心良苦。
在一个长期、全民几乎不读书,甚至读书越多越“反动”的年代,虽读也只能被允许读少数几本规定书和红B书。那些有心人要想读尽可能多的书,就得花费大量的业余时间,甚至甘冒政治不正确的风险。譬如在收听英语广播就直接涉嫌收听D台,阅读外国文学名著就直接被判为思想反D的世风下,能在七八年春夏两次高考中成为极少数的胜出者,显然对这段恶劣的学习环境有着超乎常人的适应与掌控。
“宅”是一种或许不利身体,但相当有利心智的生态。长达三四个月的“宅”,如果有心加以利用,足够干件震惊自己的“大事”。身边就有“宅”出几本通俗读物的,也有“宅”出半部长篇小说的,还有整固和提升外语水平到令自己都不敢相信地步的。
更多,则是宅家读了大量早就想读、一直没有时间读的世界名著,看了早就想看、一直没时间
以看的佳片名剧,以及思考了许多长期未得认真思考的人生问题。诸如自己毕业后向何处去,未来将怎样铺排自己的人生等。
哪怕“宅”中没有直接、现时和可见的作用,在自己的头脑里筑下注定影响未来的思维基因,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疫情开始起就一直焦虑着,并焦虑至今,且除了焦虑再无任何作为的学子,真的想不无残忍地对你们说一句:你又错过一个超越他人的良机了!返校后尤其在更长的时间内,你将发现,这段长达三四个月的战“疫”经历,极大成就了他或她。
一些人与人的差距就在2020年春天这段“宅”日被拉大。这不是可能性推测,而是必然性判断。
鉴于战“疫”只是取得“战略成果”,尚未取得决定性胜利,现阶段的返校复学,必定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学子们这趟毕业前夕的返校,像极了一场集体校园快闪。它可能是一两周,也可能是七八天,甚至可能更短。越短风险越小么。在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这个绝大前提下,其他一切的一切,都统统属于等而次之。
因此建议学子们不妨多深情望望这座自己生活了接近四年的校园,想一想自己最宝贵的一段青春就在这里飘过,此生大约二十分之一的有效光阴就将撂在这儿,依依不舍地与它告别,还是非常值得的。何况那丝毫不会违反战“疫”的任何规定,更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的不适。
前一篇:上周要闻点睛:决战决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