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官十感
(2019-01-05 19:42:07)
标签:
面试海归知识能力思维 |
分类: 个性随笔 |
参加了场政府举办的招聘面试。面试为半结构式,即应聘者答题七分钟,含审题两分钟、答题五分钟;考官提问在五个以内,与应聘者的答问加起来,不超过十分钟;考官与应聘者双盲,任何考官和任何应聘者信息,均不得在答与问中涉及;考官全程持零度表情,即对应聘者精彩的回答不能点头称是,对其离谱的回答也不能面露嘲讽;现场有录像监控,有监考官对坐;面试成绩当场公布,应聘者签字确认;面试成绩网上公示,供应聘者查询和社会监督。
此外,还有专业机构对应聘者预先的IQ测试、能力测试、人格测试、职业兴趣测试和动机测试结果,提供给考官作应聘者此轮得分的参考。假如本轮应聘者入围,那么大概半个月后,他们将与另外四位入围者一道,与考官行一对一、面对面的下轮面试。
下午三点过,最后一个应聘者返场,对自已本轮面试成绩签字认可。过程中一再冒出的点滴感触,在脑海中逐渐汇拢来,并愈加强烈地提醒:作为一个教育从业者,不说出来,对不起自已,也对不起社会。
得声明下:如下杂七杂八的感触,码字儿的时候自己就过了审。码完后自觉三观与能量双正,且无主旋律避讳的敏感词。网管大可不必劳神费力,尽管放贴就是。
一是如今的中国太牛。一个区(县)级政府招聘事业编的员工,竟也全球派发英雄帖,且喊明若非QS和USNews排名居前二百以内的高校,纵使是手握硕士博士文凭,也无报名资格。可是,如此挑剔的条件,居然有来自全球数十所大学、硕士以上文凭的应聘者,向政府此次拿出的区区五个名额,发起架势猛烈而又诉诸暗战的冲击。最少岗位的录取者与应聘者比例,也有一比五,最多岗位的比例,则高达一比二十一。眼前不禁浮现出如下阵势:在海外知名大学留学的中国九零后们,正浩浩荡荡地等待登机回国。
二是海外高校水平参差。尽管都在两大排行榜的前二百内,但欧美大学与亚太大学,尤其是老欧洲大学和北美大学,与其他地域大学的整体教育水平,在前来应聘者的言谈中,仍然或明或暗地得到体现。老欧洲和北美的大学,整体水平就是要高于大致排名相同的其他地域大学。那些由大学和其所在地域数百年、甚至近千年间积攒下来的涵养,往往是不待应聘者开口,就能从他们的学历晋阶中看出一二。想必是,那些在中国考上二三流大学的学生,本科毕业后能很容易进入的某些地域的大学,毕业后在与欧美大学的同学同场竞技时,似乎表现就是要略逊一筹。某位来自东亚某国知名大学的应聘者,从五分钟的陈述到十分钟的答问,给人的最大触动,是替他爸妈可惜那笔巨额留学费。当然,个别除外。因今日量大且集中,故有此感。
三是中国高考意义非凡。遇到几个或自觉难以考出好成绩,或父母认为早出去早适应,总之是刻意躲避中国高考,很小就出国读高中、上大学进而读研究生的应聘者,除了外语可能流利些,于面试中的知识、能力和技巧,似乎都没有想像中的优势,甚至倒有明显的水土不服。可既然是母亲国的招聘,试题当然就很这方水土。看来,屡遭某些国人诟病的中国高考,其实对成长期的中国少年和青年,仅仅单纯从锻炼他们的意义上来讲,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那种从初中算起,甚至从小学算起,长达数年甚至十数年的激烈竞争,对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的考验,只有在过来人身上,才会凝炼成能力和魅力散发出来,至少毕业后在本土招聘上是如此。
四是本科重要性太大。研究生固然属于深造和提高,可它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深造和提高,反过来,则由本科所读学校和专业得到验证。真不是学校歧视,几个名不见经传的本科高校,从那儿走出去留学的学子,在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能力上,分明暴露出底子与自信双薄弱。高考时的成绩差二百来分,固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也绝不是一点问题也不能说明;进大学时的二百来分差距,理论上是可以用四年的努力来弥补,可那也得一靠好老师指教,二靠学生本人努力,三靠学校软硬件支撑。偏偏在二三流的本科高校,这三个条件恰恰都非常缺。
五是是否真留学很重要。那些把中国式上大学方式直接搬到国外,利用国外某高校、某专业中国留学生成堆的便利,抱团式地规避外语的障碍和学习的困难,是许多中国留学生的海外就读方式,甚至是一些留学生的“成功”之道。某些海外华人机构和留学生的捉刀代笔生意,也让一些留学生延续国内的坏习惯,不苦读照样拿到文凭。可如此拿到文凭的学子,在应试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明显比那些单枪匹马出征国外、完全融入当地生活和文化圈子的学子要逊色得多。那些独闯国外的学子,如果就读期间还有打工、兼职的经历,则更是能够在陈述与应答中得以彰显,至少在自信与交流方面如此。
六是思维比知识更稀缺。摆在应聘都面前的试题,其实知识含量很小,他们的学历和专业已足够应对。再说应聘岗位对专业的要求,也是事先公布了的,是相关专业的留学生,才会前来应聘。可这些试题内含的思维方法,则不能从他们所学的专业中直接获得。可这恰是胜任招聘岗位的必需。这方面的能力既仰仗长期的知识积累,更仰仗良好的思维训练。很遗憾,相当数量的应聘者,非但在读大学时似乎丝毫未得这方面的训练,便是在出国留学两三年后,好像也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不能发散思维,不能触类旁通,不能举一反三,片面性,单一性,一根筋,让本考官每每替应聘者着急。不禁深感,大学普遍开设哲学、逻辑学之类课程的重要。
七是培训机构不可靠。能在应聘者最先那五分钟的陈述性回答中,隐隐约约听出谁事先进过培训机构调教,谁纯粹是靠自已的复习摸索。毕竟时下培训机构种类繁多,不仅是艺考、高考、研考,甚至公考、司考、招聘等的培训,也有的是人在吃那钱。可是,在井民类“老贼”面对,那些培训机构显然太“稚嫩”。经由他们日弄出来的答题套路,要么套错题义,要么包围撒太大,应聘者一二三四,甲乙丙丁,ABCD,核心与要害却鲜有触及。甚至,还见完全跑偏,答非所问。应聘者和培训机构不知道,考官绝对会竭尽全力规避他们的押题,包括他们的培训。更重要的,是他们根本没法押中考官在那十分钟里,会发什么问,以及会怎么追问、追问到什么程度。便是那五分钟的应聘者陈述性答题,在考官听来,若是死记硬背的痕迹太过分明,过脑感与针对性太差,落在纸上的考分也不会高。
八是男生不知哪儿去了。印象中数十位前来应聘的海归,女生大约占七成,甚至以上,男生几成点缀。偏偏为数不多的男生,也少有在应聘时的表现超出女生者。不禁联想到好些年来,无论是在这座校园,还是另一座校园,井民参加过的教师招聘数十场、遇到过的求职者上百人,也通通是女多男少。哪怕是把招聘教师的门槛提到博士学位,仍然是女博士多于男博士。休息时与来自党校的考官交流,惊闻他们那里招聘教员,哪怕也是要求博士,照样是女多男少。也就是说,无论是高校招聘教师,还是党校招聘教员,抑或是政府招聘事业单位员工,都是女多于男,且是大大多于男。可再看眼前这些应聘者的本硕专业,也还是理工农医、人文社科都有,就更加想不通:男生哪儿去了?
九是面试绝不是考任。尽管事先有明确告知,届时还是有不少应聘者,拿此次的半结构式面试,当成了考任,以为凭答题正确就能得高分,或以为凭知识背诵准确就能胜出。哪知道,考官的每发一问,都预先想好了要从中验证什么、获得什么。甚至,考官的每次听答,都会努力从中判断出更多。而那些个最后落到纸上的分数,不是一个个的知识点的简单相加,更不是考研政治那样的大体上踩点得分。政府是为事业单位找干活的人。一定程度上的人才,今后可能从中走出的人物,都由此次的招聘埋下伏笔,当然得有相应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尽管也得有相应的知识。
十是沟通能力很关键。在政府事业单位干活,成天不仅要与政府的服务对象交流,还要与单位内部和单位之间的同事交流。交流就对沟通能力有要求,交流就不是单向的意愿表达和观点传输,交流就与在大学当老师有着分明的不同。尽管在大学教书,也应当有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要求,但说出个真相气死人:许多大学老师是不擅沟通的,因为他们几乎不与学生交流。这样的埋头于自我教学和科研能力提升、并以此能力来反哺学生、毕生从事教学的老师,历来在大学都不少见,个别甚至还是头戴光环的名师。尤其时下中国的大学,一个老师,把科研做好了,把书教好了,学生像追星一样追他,像拜偶像一样拜他,是可以有,也确实有的哈。
前一篇:跨年的姿势
后一篇:上周要闻点睛:欣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