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块屏幕很燃

(2018-12-16 15:10:55)
标签:

这块屏幕

成都七中

东方闻道

应试教育

高考

分类: 好看时评
  第一次听说“这块屏”,是11月27号。那天,四川召开全省教育大会,省委书记做报告,在讲到教育均衡时,他脱稿说到,有广西朋友告知,他们那里有非名校的高中生,通过跟着成都七中的视频学习,考上了清华北大。
  后来,就是12月13号中青报的暴款红文《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冰点”上叫《教育的水平线》),以及迅即带出的热议:
  认可的:《<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刷屏!》《<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刷屏,丁磊要捐1亿!》《成都七中的屏幕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其中也包括我》……
  质疑的:《直播课真有万能“魔力”?》《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靠谱吗?》《“一块屏幕改变命运”,真有这么神吗?》《<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这是农村学子的出路吗?》《<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是否真实反映了教育现状?》《在那些漂浮的县中屏幕究竟能改变多少命运?》《“改变命运的屏幕”刷爆朋友圈,在教育从业者眼中真那么神奇吗?》《一块屏幕改变“贫困生”的命运?真相只会让你更痛苦》《“一块屏幕改变命运”?不要神话直播教学》《靠一块屏幕改变命运,“直播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谁有资格上集中优势资源的“直播班”?》《“一块改变命运的屏幕”是良药,是鸡汤,还是神话?》……
  杀偏的:《教育这块屏幕可能无法改变命运,但却能造就亿万富豪夫妻》《可能改变命运的屏幕背后:市场规模3000亿,这些公司布局》《那些没有被屏幕改变的命运》《这块屏幕可能无法改变命运但是钱可以》《“直播改变命运”背后的真相:少数人的游戏》《改变命运的,靠的不仅仅是一块屏幕》《八问“屏幕改变命运”》……
  正如第二天中青报对热议的回应:此事已成为一个从线上延伸到线下的现象级话题。而原本,成都七中的这块屏,已经存在了16年,且中青报也没说这块屏能改变教育不均衡,能改变所有考生的命运,能止住事实上变本加厉存在的应试教育,只是颇有几分情怀地描述了一个“近乎是两条教育的平行线”产生交集的故事,以及颇有几分浪漫地憧憬那块屏好似“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当贫困之地的孩子,获得更多光亮的指引、更多绳子的牵引,他们‘向上爬’的希望也就越大。”
  在这事儿上,井民同意中青报的观点。成都七中这块屏,确实改变了一些学生的命运,确实提高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确实给了一些学生以希望之光,确实提高了一些当地老师的教学水平。假如没有这块屏,一些学生可能连一本也考不上,就更不要说考上清华北大了。假如没有这块屏,一些老师的教学水平很难提高,就更不要说帮助学生改变命运了。在通过教育扶贫,通过教育斩断穷根,通过教育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方面,这块屏,确实起到了一些能确证的作用。
  哪怕是些微的改变,也总比面对一成不变只抱怨要好,何况是教育这个公认最难改变的事情。有几人考上清华北大,总比全校“零一本”要好,只要承认清华北大的高校江湖地位即懂。想必,前述四川省委书记之所以在全省教育大会上提到这块屏,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至于在这块屏前端学习的学生,自身高考成绩提高背后,还有本校老师在管理、组织方面的付出,当地政府在人财力方面的投入,国家对贫困地区考生单独实施的“筑梦计划”,坐到这块屏前面的学生得经过严格拔优,以及他们的爸妈还得付出一笔不菲的学费等,中青报的文章没有提及,也不能因就否定该文的价值。
  尤其是那个人人痛心疾首、又人人被迫参与的应试教育,鉴于现行高考制度本身就是它的集大成,那么,只要不能彻底改变现行高考制度,就不能指望这块屏能担负起攻坚克难的重任。
  遍读各种质疑文可知,这块屏背后的事实,也确实比中青报的文章所说更复杂。譬如,接入成都七中这块屏后,处于这块屏前端的老师顿显尴尬,原本的“讲师”变如今的“助教”;进入这块屏前的学生,也不是当地学校所有的学生,而是得通过入选资格的考试,且家里还得掏得起相应的学费;当地政府为使本地高考成绩得到明显提高,从原本就十分吃紧的财政中挤出额外的经费,以供那些接入成都七中这块屏的学校安装接收和播放设备;为成都七中与248所中学做这块屏服务的公司,也确实由此找到了一条生财之道,甚至已经赚到不少的钞票;成都七中参与这块屏教学的远端老师,也确实增加了额外的收入,同时还提高了自身和学校的知名度……可是,倘如此,岂不正是个大家平常最爱的“多赢”局面么?
  不禁再次感到,某些国人的思维,足以让人很难正常说话。你说这块屏的好处,他就说未必尽然。因为任何事情再好,也都永远存在未必尽然。因此你必须在说这块屏好的同时,还得完整地说出它的坏。如同你工作干得再出色,也永远“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差得很远”,因而你在接受表扬的时候,必得说出自已还“差得很远”。否则,你就没讲辩证法,你就是骄傲。
  类推:你说喜欢吃素,就得同时声明,你同时不反对吃荤,并且对吃荤者表示敬意,对养猪养牛者给予问候。否则,就会有人质疑你对吃荤者不敬,同时对养荤者冒犯;你说应试教育也有其合理性,譬如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作为选拔制度,相对来说还最公平,就会有人攻击你,绝对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等等。
  此次中青报遭遇的,便是类似思维。你只说了这块屏,就有人马上跑出来提醒你,不要只看到这块屏,更要看到,屏后还有屏,屏外还有屏。甚至遭义正词严地责问,为什么只说这块屏?把政府的帮助、当地学校教学和管理能力的提高、跟着这块屏学习的学生本身成绩就相对最好、为那些学生跟随这块屏学习而省吃俭用的家长……置于何境地?问过他们感受没?
  其实,这块屏有没有效,或效果是大是小,参与进去的学生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当然,虽参与进去但觉没啥用,进而选择退出的学生,也是有的。后者其实也无非是证明,这块屏并非对所有的学生都适用,包括通过选拔考试进去的相对优秀学生。有些学生与这块屏对得上眼儿,有的学生与这块屏幕“八字”不服,都跟在传统教室里的听课一样,属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要让这块屏事实上承担构建教育均衡、破除应试教育的功能,显然是过高要求了一项教学手段,即利用远程方式实施教学的手段。已有专家撰文指出,成都七中的这块屏也好,耶鲁哈佛的幕课也罢,再是多么不得了的了不得,也代替不了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亲密互动,道理自然是正确得足可放之四海而皆准。只是必须得说,那也得看是哪些老师。不过,对此类旁逸出去的话题,中青报那文显然不打算一次性地加以考虑。
  至于东方闻道网校和成都七中因该文备受关注,进而让一些人顿生疑心:这是篇软广告么?鉴于该文所引起的反响,至少也能认定,纵使是,也是篇好的软广告。因为它竟能戳中痛点,点爆热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