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井民博客
井民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460
  • 关注人气:13,8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12尬人尬事

(2018-05-13 12:34:07)
标签:

5.12

地震预报

分类: 个性随笔
  井按:5·12过去10年,一些人,消失了;一些事,湮灭了;一些记忆,浮上来了。敲出如下人、事和记忆,不是想黑谁,也不是想分是非,更不是想放马后炮,只是想以此表达个看法:在科学尚不能抵达的幽暗处,尴尬就不仅仅属于某类特定的人。
  2008年5月6日,《绵阳晚报》刊出一位江油读者的问:当地近来常有小震,可会有更大的地震? 地震专家回答:地球上每年地震上万次,有感地震也有几百次,因此感到几次小地震,并不意味着就有大地震,敬请放心。6天后的事,就天知地知了。
  2008年2月14日至2月15日,都江堰连续发生5次有感地震。当月29日和3月1日,当地电视台播出一位地震专家的斩钉截铁:“我们都江堰地区也好,我们整个成都地区也好,不具备发生那么大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3个半月后的事,既已不堪回首,也就不提也罢。
  相信二位专家祭出上述说法,一定有自己的专业依据。只是那些“依据”是否假象、专家是否被假象所蒙蔽,井民类文科男,也就没资格说三道四了。
  井民曾经的饭碗所在,因沾“地”学科众多,众多专家长期与“地”打交道,公众误以为他们 就是“地震专家”。可悲的是,久而久之,他们中的个别人,也觉得自己真是那个“专家”了。好在他们中的多数,当时还没有如上述二位那样,在媒体上公开让公众“放心”。
  然而好玩的是,5·12之后多日,园子里所有沾“地”的专家们,纷纷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自己是或不是“地震专家”——
  某涉“地”专家,被媒体问到成都附近是否还会有“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先答“一般不会”;再被问及是否还会有“较大余震”时,则答“可能还有”。井民转角见到这位哥们儿,就不怀好意地先笑了:谁说哲学没用?至少辩证法(此处当是变戏法)派上了用场,“一般”与“个别”的悬理,哥们儿玩得很是得心应手。
  某“涉”地博导忧伤地说,“地震无法准确预报”。说时极沉痛,也极认真。可一转眼,就说“未来余震还可能上6级”。谁说语言学没用?至少该博导把“预报”和“预测”区分得非常清楚,且如是区分非常有必要。再说人家逻辑上也绵密:前说“地震”,后说“余震”。只是好像“余震”不是“地震”,似有点点逻辑瑕疵。
  某涉“地”教授,说5·12地震后,周边大概有几十年的安全期,再发生8级地震的可能性极小。另一涉“地”教授庚即加码,应当是“两三百年不会”。闻之者都夸二位用心良苦,算计精 明,知道现世不可能有任何人能验证他们的说法。至于未来……何时算未来?甚至,有没有未来?不妨也就交给“未来”。
  某涉“地”教授,人心最悬浮的那几天,晚上竟也悄悄露营在外。井民遇见,不禁好他个奇:“教授,真是不回家睡么?”教授认真回答:“蚊子咬得不得了,我真想回家去睡。可我老婆非要我出来不可,不然就要吵架……”原来,教授是“怕妻懦夫斯基”,不禁露出不怀好意的 表情。
  某涉“地”博导像是刻意撇清,强调“我不是搞地震的,我是搞地质的。‘地震’和‘地质’,一字之差,千里之远,晓得不?”井民故意装不晓得,于是逼出博导再暴好玩:“就他们那帮搞‘构造’的,搞了几十年‘龙门山构造’,科研经费都拿了那么多,结果把那么大个地震给搞 出来了!”看上去,博导甚至在愤怒之余,还有一丝幸灾乐祸。
  某涉“地”专家透露,在龙门山脉搞地震研究的,除了地震专家,还有构造专家。对后者,井民面露“求解”,专家于是吐出一个顺口溜:“大构造,胡说八道;小构造,吵吵闹闹。”还添油加醋,当一帮“搞构造”的人聚一块儿,谁也说服不了谁,吵得个一塌糊涂。
  某涉“地”教授说,如此强烈的地震,无论是“主震余震型”,还是“两次主震型”,都可能再发生六至七级的余震。可惜,他说在5·12后最大那次余震过后,并至今不再有那么大的余震发生。不过,也因他那么一说,井民至今都有“等待”的恐惧,每每半夜醒来,就会特别关注灯是否在晃。
  某“搞深部”的涉“地”教授,平时常讲“上天容易入地难”。5·12后,被问到他咋一点儿也没提前放出点信息,教授的回答也很“深部”:龙门山断裂带长期沉睡,震前真是一点儿动静都没有。还提供一条“内幕”:地震专家一直以为另外两条断裂带会“有事”,投了很大的人财物力监测,哪晓得,大力监测的不震,没大力监测的倒震了。
  某“搞石油”的博导,被忧心忡忡的井民问到,成都地下到底有没有断层(因井民从可怜的地学知识得知,地震与断层有关,熟人陈某某,5·12前曾在北川当科技副县长,在修县委大楼时,惊讶地看见挖出“断层泥”,认为不可在此处建房。不过人家没听他的,那大楼后来在5·12造成 严重伤亡)博导神秘兮兮地反问:成都平原下面没断层,没缝缝,有气么?直到今天,井民都没弄懂,博导那话到底是说“有”,还是说“没有”,以及是否会导致地震,尤其是大地震。
  某“搞地震”的退休教授,这样安慰纠结于入住还是露宿的井民:成都没事,成都稳当,因它“属于扬子地台”“不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地下现代堆积层绵软”等等,像是老天爷给铺了个巨大的软床垫,地震波来了,会被“床垫”吸走大半。不过,10年后见到时任成都市长葛红林的回忆,称5·12当晚,是否让惊恐万状的市民回家住,他在征询了地震专家未得明答后,凭借自身材料方面的知识,“独自决定”在电视上安慰市民“回家”。显然,井民这位熟人没被葛市长问到。
  有意思是,关于地震到底能否预报,在10年前的慌乱中,井民也曾听涉“地”专家说,眼下仍然基本靠“猜”,猜对的很少,猜错的很多,弄得政府也不敢轻易信哪个“猜”。专家专门举例:“猜对”是1975年2月4日的海城7.3级地震,因百姓事前得政府通知,800万的受灾人口中,只1328人遇难。可是第二年的7月28日,“实现地震成功预报”的自豪,就叫“死亡24万”的唐山大地震给击了个粉碎。
  5·12后渐知,四川地震局的李有才、中国地震局的耿庆国、河南郸城的张德亮,以及都江堰的沈明军等,均有过事后看来准确或较准确的预测。但相信,在5·12之前,各级政府之所以没有采信,不是觉得上述专家不够知名,而是报与不报,实在拿捏两难:报准了,避免了重大伤亡,无疑功垂千秋;报错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人躺在露天,躺一天可以,躺两天将就,躺三天凑合,躺n天呢?还有,停工不?停课不?停几天?
  值得一提的是,5.12地震发生那一刻,井民曾经的饭碗所在,几乎所有师生都夺路狂奔出教室,倒有一个日本女老师招呼着惊慌失措的学生,坚持把课上完。事后才知,不是该老师胆子大,而是她的国让她有应对地震的经验,对地震的危险程度有准确判断,以及对所在教学楼的质量有信任。当然,她这也是在赌。万一,成都是震中呢?万一,这栋教学楼跟漩口中学或聚源中学类似呢?
  可见面对地球这个黑箱,无法确知其中奥秘的人类,不管是专家还是杂家,抑或是白丁,只能在它放出的恶魔面前张皇失措,甚至出乖露丑。至少,在黑箱被彻底打开之前,地震预测尤其是地震预报,于专家,仍然是问题,于政府,仍然是难题。而此时不幸生活在地震带上的人们,对专家的预言或专家的辟谣,都抱个将信将疑的态度最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被手机所玩者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