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导师王某·学生陶某

(2018-03-31 18:37:36)
标签:

武汉理工

研究生导师

分类: 好看时评
  武汉理工一硕士生自杀了,家人及媒体溯及的原因,明里暗里点出,他的导师王某难脱麻烦。
  死者家属已将学生陶某与导师王某的部分交往记录公布,最为舆论诟病的,是导师王某曾要学生陶某喊他“爸爸”,要求学生陶某在晚上规定时间内到他家打扫卫生,以及明示“到茶餐厅帮我买一份香菇肉丝、一份黄瓜木耳鸡蛋,一份饭,送到我家”之类。
  最让导师王某百口莫辩的,是学生陶某死前留下白纸黑字:“我受不了了,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摆脱王某老师”。
  井民也曾是硕士生导师,1996至2015履职,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带过的学生大概有二三十人,有人当了教授,有人做了军官,有人干了公务员,还有人在做自由职业,无论他们发展好否,均与井民处于“淡若水”的理想交往状态,彼此默默地关注加默默地祝福。搜检自己与二三十位各类型学生曾经的过往,怎么也想像不出一个导师,怎么会让学生管自己叫“爸爸”,这是变态还是异态?不敢妄断,只觉匪夷所思。他的五字回应“我受宠若惊”,似又表明,师生二人或许是在开玩笑。是非曲直,期待导师王某哪天予以正面回应。
  同样不能想像的,是吃饭要让学生买,还要送到家里。个人觉得,工作再忙,吃饭既是必须亲自动嘴,就基本可从家里亲自前往餐厅。武理工再宽阔,走路不费吃饭功,导师王某也是知晓的。何况既然是令学生送到家里而非实验室啥的,就说明导师王某当时并非处于工作状态。再说从透露出的信息可知,导师王某的专业不大可能在家工作。
  当然,学生陶某的微信里留有记载,导师王某“想吃那个华师的菜了”。井民依稀想起,嗯,华师与武理,距离是远了些。不过,就算如此,非得让学生为自己买来送到家,给不给饭钱和跑路费暂且不论,导师王某这“师态”,也有点过于摆谱。依井民的感受,这会让学生瞧不起的,因为他们早已成年。而导师被学生看不起,悲催程度仅次于老公被老婆小瞧。
  在仅见的微信截图中,可见学生陶某与同学私下吐槽,导师王某“就像喋喋不休的麻雀,引人不安,让人厌倦”“贪恋于美食,执念于虚荣,活成了包装品”。以及那个被逼喊“爸爸”的细节:导师王某叫学生陶某“坦坦荡荡地说出那六个字”,学生陶某回应“爸我永远爱你”,果真是一字不差,若非此前教过,练过,获默认过,此时不可能刚好这六字。便是凑够这六字,也很难过关。
  从公开的简历可知,导师王某有才,七零后,博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人啥的。可是,一个奔五的男人,事业有成到那般地步,怎么也如此油腻萎缩?满足于一个小自己二十来岁的学生叫爸爸,要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学生替自己买饭送饭,以及唤一个可能从来不曾干过家务活的 学生来替自己打扫卫生,这档鸡毛蒜皮的事叫学生来做,会明显拉底自己身为导师的品格。学生陶某与同学在微信中的交流,就已经达成看低导师王某的共识了。
  话又说回来,没有更多的料,仅凭现今的字句,也不能断定导师王某的作为直接导致学生陶某的去意决绝。甚至,仅凭现今的料,亦可得出学生陶某的抗打击能力不够强大。学生陶某的姐姐说,弟弟26岁,是研三学生,自杀于3月26日。由此可看出,学生陶某只差两三个月就毕业,眼下当正是做毕业论文期间。以井民的亲历可合理推想:学生陶某的毕业论文做得怎样?送审是否进行?外审专家是否认可?研究生外语考试通过没?学位论文(若有规定的话)是否发表足够?计划中的工作或深造是否落实?他姐姐说他“既无法出国,也不能继续深造”,到底指的是啥?等等。内中当有直接促发他想不开的诱因,甚至有压死他的最后那根稻草。
  以个人亲历,导师不让研究生如期(譬如三年)毕业,不让学生获得学位,是可能的,也是可以的。这倒未必是导师的故意刁难。因为前述学位论文发表篇数、外语合格与否、毕业论文撰写情况等,都可由导师执行学校的相关规定,让学生延长攻读或推后毕业时间。至于该生能顺利毕业,且能考上博士,或获得国外大学的留学资格,其曾经的导师,多半是想阻挡也无能为力的。何况导师多以自己学生考上博士生为荣,出国深造上级学位更是与有荣焉,非但不会加以阻挡,甚至会为之专门庆贺。
  当然也不排除这种情况:导师有课题,某学生是该课题的主力,导师觉得这个智力劳动力干得不错,舍不得放他走,想多留他些时间替自己干活。不过,从现今披露的信息,看不出学生陶某与导师王某之间存在这种关系。更看不出,在替导师王某干活期间,学生陶某被克扣报酬,榨取心血,或盗取名利。而井民在带研期间,可是目睹和耳闻有导师在这些方面得罪了学生,只是刚好遇上那些学生内心强大,忍气吞声于在读期间罢了。而一走出校门,其当年所吃的哑巴亏,就渐渐被透露出来,让井民这个当初管他们的角色,只有目瞪口呆的份儿。
  由公开信息可知,有媒体向导师王某求证,未得回应。真心期待一旦导师王某回应,整个事情就来个大反转,人们将关注的目标从他身上移开,转向青年学生在成才的同时怎样成人。假如这个期待的反转不会发生,就只有讶异这位导师王某,有些行为与他的学术成就实在是不匹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