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做得到不?
(2017-12-21 10:42:22)
标签:
新媒体大学老师短视频打赏大胃王 |
分类: 个性随笔 |
昨天,偶然被公派到一个九五后、甚至零零后云集的会场,为某网络公司的活动站台。角色是代表东家到场彰显支持,对内容的优劣不持立场,因为没有判断能力。
一直以为该公司主营新闻推送,本人也经常刷它。它全天二十四小时更新,快,准、狠。喜欢。唯一讨厌是,只要点过一次的信息,与该信息相关的内容就会连日跳到眼前,许久不散。好像你关注一次,就定会关注终身。据说这是背后大数据在精算。其实那精算一点也不精,特傻。察觉人关注一次,就推定人会关注N次,没这样二逻辑的人。不过它“精算”能力超强,这倒是人所不及的。
刚一落座,旁边就有八零后美女问,老师,你们看过我们NN的短视频吗?略一迟疑,便照实回答,没有。我一般只看你们网站推送的新闻。同时说起那个不爽,关注过一次,就被精算为必会关注若干次,且后续提供的相关信息,重复,杂乱,良莠不齐,真伪莫辨,有些甚至前后条自扇耳光。说着说着,不自觉好为人师病发,抨击带指教道,“新媒体,‘内容为王’啊!”
八零后美女不多语。只对“内容为王”做了点头应承。不过,再过一小会儿,八零后美女被介绍登台,亮明NN公司某区负责人身份,并徐徐展开别开生面的演讲,才知人家的“内容为王”,与井民所说的“内容为王”,是两码事:在她们,内容与形式直接构成内容。在井民,内容是内容、形式是形式。坦白承认,在网络新媒体,她正确的成分,似乎比井民的要大。
八零后美女开始了形式新颖的耳提面命。她用一组巨大的数字,展现其公司的巨大商业战绩,以及无比美好的发展前景。很诱人。尽管也不免有些生疑:世间万物莫不各领风骚三五年,甚至三五天,新媒体就能免俗?不过,井民这思维,恰可能是落伍的明证。
令人吃惊的,是八零后美女用大约十来张PPT片片,将井民所在园子登录她们公司、在她们公司网站留痕,以及细分的男女关注、浏览嗜好、专业冷热、明星热搜情况、美食讨喜程度排序等,尽数图文并茂地公布出来。有的数字大到百万级,相信那说的是“人次”。有的“专业”位次匪夷所思,相信那是人气“浏览”,而非真正“实力”。至于从园子走出的名校友,真还细到有些是头次听说。
不禁犯小嘀咕,八零后美女的公司,是做特工的么?是克格勃、中情局、摩萨德、军情五处么?至少,在掌握某园子每日网上关注这一“情报”上,她们公司能力是十分惊人的。当然,人家意不在此。掌握你,为的是精准服务你;精准服务你,为的是精准让你喜欢;精准让你喜欢,为的是把你精准“卖”给厂商。她们通过傻思维、快运算,掌握了园子、群体和个人的浏览嗜好后,二十四小时无休,孜孜不倦为你定制,无怨无悔向你推送。当然,如果嗜好真的只属你一人,那对不起,你也不是她们的服务对象。她们得将你和你们集中,待这一网上有共同嗜好、无彼此关联的群体建立起来,便专门为你们定制短视频,向你们推送,勾你们的眼球,讨你们的欢心,得你们的打赏,同时将你们销往厂商。
随即播放的典型短视频,以井民年龄,觉得所配文字太搞。若“饮食家”成“瘾食家”,“动起来”成“冻起来”等。配的视频也很弱智,某美女面前的肉山分明就不可能吃完,可那美女居然名号“大胃王”;吃不完的东西让孩子犯愁,当妈的把那些东西放进冰箱,就声情并茂地演绎“冻(动)起来”。幼儿级的教育手段,却有大量粉丝肯点,肯掏钱。你不能不接受,这是当下新媒体信息传递的残酷事实,甚至一定程度还是课堂教育的残酷事实。谁不幼儿谁不受欢迎,甚至谁出局。这对那些坚持厚重理论、复杂思维、精深内涵的老师,无疑令他们极其尴尬或难堪。
八零后美女对大胃王美女短视频能火的解释是,正因为她每次都看起来会吃很多,她身材又一直保持那么“魔鬼”,才会有那么多的粉丝关注:她真能吃完?她吃的是啥?她怎么保持身材的?她吃的那些美食在哪儿有卖?等等。结果是,该短视频夹带的美食品种、美食所在、健身产品、美女大胃王所在的地方等等,几乎是一条小小的产业链,都统统受益。感觉作为新媒体一门类的“短视频”,八零后美女从它的策划、构思,到拍摄、制作,再到上传、营销,以及特定人群或粉丝的发掘、培养、锁定等等,从理念到实践,从技术到艺术,都讲得很鲜活,很生动。学生们不时响起的掌声、笑声,表明他们听得十分受用。
最觉吃惊的,是在八零后美女主讲后的互动环节,一位自称“在上大二”的女生站起来说,听了您刚才的讲授,大受启发,同时这才发现我们上的“新媒体”课,根本就是不新媒体,老师也不会新媒体。
听罢就有些悲催了。说别的理论厚重、复杂、精深,或许还程度不一地勉强是,唯独这新媒体,正式登临人类历史舞台也就区区二十年不到,相关理论体系的建构也还在紧跟新媒体本身的飞速发展中,“跟不上”的窘态远比站在前面指教还要明显得多。这种情况下,讲的新媒体不像新媒体,讲新媒体的老师不会弄新媒体,这般直接来自学生的感觉,可谓对该课程和老师的兜底否定。并且,大二女生只那短短一句,其实就把原因和结果都同时说了出来:因为老师不会新媒体,所以他讲的不像新媒体。
曾听说过,老师被学生看不起,犹如老公被老婆看不起,长官被手下看不起,老板被打工仔看不起,艺术家被观众看不起。甚至还更严重。因为“老师”是“先生”,先生是知识上、思维上、能力上、技巧上先于学生的人。不然,拿你老师来做甚?倒未必是年龄上先于学生。
在另外个园子,井民曾偶然听到那些年四六级强调得凶时,有学生私下抱怨,某老师自己就不会外语,还成天叮嘱我们“学好外语计算机……哼!”时过境迁,眼下的学生竟然才在大二,就已经发现,作为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新媒体”,课不像那课,师不像那师。不知上那课的老师得知此“生情”,站在台上还坦然不,自信不。
很想转告那老师。不敢转告那老师。个人觉得,理论上,这是对该老师职业自尊与自信的毁灭性打击。当然,如果该老师心理承受能力超强,或世俗所谓脸皮超厚,就另当别论。
辗转干过的园子,都见过惨被学生看不起的老师。除开个别那些因德性不好,被学生反感、但又拿他没办法、只好对他阳奉阴违的老师外,更多被学生看不起的老师,很不幸,恰恰是自身的知识、思维和能力与“老师”称号不匹配。因为他落伍了,因为他自己不会还要教人,因为他自己不会还做出副煞有介事的样子。
在大学园子里,除极个别因历史、学科等原因,勉强能固执不懂外语、不会电脑、不玩新媒体或自媒体、且不仅能苟且还能远方的牛人外,绝大多数老师都必须与时代共进,与学生共进,甚至尽可能与学生同嗜好,舍不能取得“教人”权。自己不会外语,教导学生要学好外语,自己不会新媒体,指教学生学习新媒体,与自己不会玩游戏,教学生怎样玩游戏,本质上是城隍庙的鼓槌——一对儿。
互联网催生了新媒体,新媒体催生了新课程,新课程催生了新老师。不管相关老师年龄大小,自己不开博、不做公号、不发博文推文、不拍短视频、不传文图或视频网站,就不知道相关名词,不懂得相关思维,不掌握相关学生。如此本身已是学生的“学生”的老师,竟然站在讲台上指教学生,你说学生苦逼不?他们没有以不听作抗争,没有以炒掉作维权,就已是给足该老师面子了,还要他们必须进教室、关手机,全程作洗耳恭听状,摸到心口问问:是你,你做得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