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肋插刀背后

(2017-10-13 16:08:47)
标签:

教科文组织

特朗普

以色列

巴勒斯坦

联合国

分类: 好看时评
  美国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退出了。为盟友以色列两肋插刀,为累计拖欠的5亿会费,是公开承认的理由;“美国第一”和“单边主义”,当才是藏在心底深处的真实。须知,后二者恰是特朗普一贯的津津乐道。因为教科文组织就是个“多边”的典型,近两百成员国成天在那儿谈论什么教育和发展目标、遗产保护、扫盲和妇女平等啥的。虽然美国也从中受益,如科罗拉多大峡谷进“世遗”之类,但一想到叙利亚的巴尔米拉也同样受益,特朗普心头就只酸不爽。
  西方国家会否跟风?譬如日本和英国。众所周知,因慰安妇申世遗事,日本已经扬言,若通过,就不交教科文组织的会费。而英国,已和美国一样,史上曾玩过退出。至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与美英结成的“五只眼联盟”成员,因所谓价值观的相同,常穿一条政治的裤子,而不管政治的天气如何。此次他们是否跟风,有待观察。
  以色列高度赞扬美国此举,夸其“勇敢”和“仗义”,并立马用“跟退”来体现。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除了“深表遗憾”外,估计也实在是无可奈何。进出自由,谁能挡得住?何况是美国。再说,她的接班人,也正在呼之欲出中。
  说起来也够讽刺的,教科文组织恰是二战后,由美国等帮助建起的多边组织。遥想72年前的1945年11月,本着“通过教育、科学和文化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为和平与安全作出贡献”的高远理想,包括美国在内的37国建立起了该组织。然时隔72年后的今天,美国却再次离它而去,且理由竟然是它太“多边”!所以博科娃才幽怨地叹,美国这一退,是“多边主义”的损失。
  那么反感“多边”,那么热衷“单边”,美国咋不把联合国也退了?还别说,特朗普说不定真起了这份心。此君在竞选时,于若干“出位”的言论中,就有对联合国的极端不恭。成功登上大位后,更有频频的口诛。不久前,他甚至站上联大讲台上,公开指责联合国“管理混乱”和“效率低下”,抱怨美国出钱与受益的比例严重失调。他抱怨道,每年美国出的会费占联合国经常预算的22%,占联合国维和经费的28%,可是……。
  这听起来有些耳熟。确实,此次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的理由之一,也是抱怨自己年出资7000万美元,占总预算的22%,却换来经常的被打脸。尤其但凡力挺以色列的动议,大都遭到挫败;但凡有利巴勒斯坦的提案,大都违逆美国和以色列的意志被通过。美国早就愤怒过,抗争过,只是收效甚微:1974年,教科文组织不顾美国反对,承认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美国由此中止了会费缴纳;如1984年,美国声称教科文组织政治上太“左”,财务上太“乱”,索性退出;19年后的2003年,美国大概觉得不掺和进去对自己弊大于利,又重新加入;2011年,美国不满联合国接纳巴勒斯坦,减少了对教科文组织会费的缴纳,欠费开始累积。
  说起来,此次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真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更不是单打独斗。美国在世界上最坚实的盟友英国,也曾紧随美国的步调,在1985年退出,1997年重返。按说每年七八月份就该交的会费,时至今日英日两国也还没有交。英国给出的理由与美国如出一辙:教科文组织“管理混乱”。日本则早早埋下伏笔,一旦中韩等国申报慰安妇史料的世界记忆遗产,就不再交会费。
  本是大家伙凑钱建起和经营的组织,哪个出钱最多哪个说话最管用,这似乎特符合特朗普的商人逻辑。这恐怕也正是教科文组织,甚至联合国本身的尴尬。因而对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只能在叹一声“深感遗憾”后,赶紧补上个企盼:希望在联合国的多个组织及系列问题上,继续与美国展开有效的合作。当然,不论是古特雷斯,还是特朗普,抑或全体地球人,也都心里清楚,在看得见的时间里,美国是不会把特朗普的怒怼联合国,变成退出联合国行动的。
  对于此次退出教科文组织,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老大给予了盛赞:多年来,教科文组织“背叛了它本来”的使命,“不公平”地对待中东“唯一的民主国家”以色列。言下之意是“早就该退”。此说可有具体所指?有。那便是教科文组织支持巴勒斯坦提出的将耶路撒冷老城及其城墙部分,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偏偏那地方,与以色列一直坚称的“圣地”直接重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于是指责,教科文组织无视犹太教与该地的历史联系,无视那儿是犹太圣殿山的原始支撑部分,严重伤害了以色列人的尊严和感情。内塔尼亚胡甚至如此比喻:若说以色列与圣殿山和西墙没关系,那就像说中国与长城没关系、埃及与金字塔没关系。
  弄得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也觉得那决议不妥,说不同的人崇拜相同的地方,不仅是各有名字的不同,更有心里感受的不同。不过,尽管她“贵”为总干事,在不存在“一票否决”、只靠“多数决”定胜负的教科文组织,她说了也不算。这也是美国积怨甚深的原因之一。据说,自知不像在安理会有“一票否决”权,美国事前也帮以色列进行过游说,甚至不惜以减少给教科文组织的会费相威胁,但巴勒斯坦没后退,教科文组织的多数也没屈从。
  “多数决”是一项适用广泛的民主程序。美国既加入教科文组织,就当被视为承认了这个程序。可是在自己的意见变成少数,进而被程序性地否决之后,就以“退出”来表达不满,严格说起来,这是十分无礼的,也是输不起的表现。包括以色列声称教科文组织从了巴勒斯坦,就失去了“所剩无几的合法性”,也属同类行径。
  由美国屡次退出教科文组织,可对该国心态看得清楚:为以色列,两肋插刀是必须的,无条件的;为争得独大话语权,花出去的钱是必须是管用的。其这一心态,在教科文组织如此,在联合国如此,在所有多边组织中亦如此。因而他们退出了也好,没他们,会员们最多是多分摊点会费,换来的,却是办起事来不再看美国眼色。持这种乐观心态的就有俄罗斯,该国官方今日表态: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没啥不好,正好大家可在“组织”里更自由宽松地协商。
  当然,俄罗斯也看到,美国及以色列的退出,表明教科文组织已“过于政治化”。可是,无论教、科、文三样中的哪样,咋能不“政治化”?哪样的“政治化”,才算“不过于”?讨论无领土或主权争议的“自然遗产”,如美国那个大峡谷,或许不会有什么“政治”,更不会有什么“过于政治化”,可是一涉及历史、文化议题,“政治”马上就会跳将出来,如耶路撒冷、慰安妇、神风敢死队……甚至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的申遗。显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政治”,也不在于“政治化”过没过于,而是在有什么样的“政治”。只是若要扯清楚这个问题,难度就不是教科文组织能克服的了。
  由美国在教科文组织“死挺”以色列可知,以色列真是美国最铁的盟友,美国更是以色列最大的靠山。没有美国,以色列不可能成功“复国”,更不可能成功“卫国”。哪怕美国此次退出教科文组织是拿了以色列做借口,可这借口也让以色列听来,也当是满心的舒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