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行·布拉迪斯拉发

标签:
布拉迪斯拉发斯洛伐克普莱斯堡 |
分类: 搜奇游记 |
提到布拉迪斯拉发,估计多半的朋友都不知道。不知道它在哪儿,不知道它是啥城,更不知道它是斯洛伐克的首都。
曾不怀好意地问过一哥们,知道斯洛伐克的首都叫啥么?哥们脱口而出,“布拉格啊,中学地理常识都敢拿来考人?
”其实,井民也是此番行程中有斯洛伐克,才恶补了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首都,才知道布拉迪斯拉发。
导致人们普遍不知布拉迪斯拉发的原因,是仅仅距今二十五年前,斯洛伐克与捷克还是一个国家,即大家熟悉的捷克斯洛伐克,它的首都是闹过“布拉格之春”的布拉格。尽管,布拉迪斯拉发早就在那儿,且在史上至少已经两次当过首都,一次是匈牙利的,一次是二战中那个短命的斯洛伐克的,但在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捷克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也就是个著名城市。

甚而至于,井民对“布拉迪斯拉发”这句子的断句,也花了整整几十分钟,方才大致觉得读来顺嘴:“布拉,迪斯,拉发”“布拉迪斯,拉发”“布拉迪,斯拉发”……着急之中,甚至怪罪人家起名怪诞,丝毫也不考虑是否好读。像“华沙”“柏林”“布拉格”“布达佩斯”及至“伦敦”“巴黎”“罗马”“日内瓦”“莫斯科”等等,多好读!也是此时才发现,它的另一名字“普莱斯堡”,至少在咱中国人的语言习惯里,也比“布拉迪斯拉发”要好念。
史上有个著名的“普莱斯堡和约”,签署在距今二百多年前,是由当时的法奥两国达成的。和约所及“普莱斯堡”,就是今天的布拉迪斯拉发。看来,很可能在法语和德语里,也像在汉语里一样,觉得“普莱斯堡”,读来比“布拉迪斯拉发”要顺嘴。

到了布拉迪斯拉发才发现,这才真正是座具有光荣传统的城市。据说此地最早的人类活动,可追溯到距今五千多年前,此后该城的历史,则要么是抗击罗马人,要么是抗击匈牙利人,要么是抗击法国人,要么是抗击捷克人,要么是抗击德国人,要么是抗击苏联人。抗击有成功,也有失败。失败后,就成占领者的城市,甚至首都,譬如匈牙利的首都。成功后,就自作首都,譬如二战期间的一度,以及“天鹅绒革命”、与捷克分手、独立建国后的今天。
还有个误解,就是“天鹅绒革命”的发生、捷克与斯洛伐克的分手、苏联的解体、欧洲社会主义阵营的崩盘,此后无论是捷克,还是斯洛伐克,都多半穷且乱。因为政治制度聚变,原有格局重组,社会资产重配,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重建等,不乱不正常。且我们被敲打最多的,便是像他们那样,必然会乱。
在这一过程中,似乎斯洛伐克比捷克走得更远。它不仅与捷克一样,加入了欧盟、申根、北约,还与捷克不一样,再加入了欧元区。若论东欧的欧洲化进程,那么在“天鹅绒革命”后,斯洛伐克是进展最快,也最彻底的。就像它在“天鹅绒革命”中,是相对最早,也影响最大的。
观察布拉迪斯拉发的近况如何,在没有深入调研和全面了解的前提下,仅凭浮光掠影的看看和走走,那么印入眼帘的景象,说服力无疑很差,但也不能说就一点儿也没有。按“现象体现本质”的理论,可视的景物是现象,背后透露的,不也经常是本质么。
在上述前提下,布拉迪斯拉发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多元的漂亮。它不仅有现代建筑,如半圈形的大型体育馆,玻璃幕墙的办公大楼,横卧在多瑙河上的大桥,货柜上琳琅满目的商场,随处可见的酒吧和咖啡屋等,还有古老的街区,幽深的小巷,中世纪风格的市场,巴洛克风格的楼宇,拜占庭风格的教堂,装饰古典的四轮马车等。尤其是从它的城堡上俯瞰多瑙河及市容,让人觉得如此最佳视角与最佳建筑的搭配,绝对是历经若干代人的坚守与寻觅,才可能有的发现与创造。

不过,给井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布拉迪斯拉发人的幽默、浪漫与达观。为何得出如此结论?看看他们的几座雕塑就知道了。与欧洲各国普遍最具代表性的雕塑不同,这儿的雕塑不以纪念某大神或某牛人为主。那类的雕塑它也有,但似乎淹没在欧洲,也包括东欧在内的太多同类雕塑中。它那不可替代、与城市直接挂钩、某种意义上可作为城市形象代言的雕塑,竟然瞄准的对象是平民,且是“贱民”。关键是,雕塑对象下移到社会底层,还不“好好”塑,还非得锁定“贱民”们那些低下、卑贱甚至有些猥琐的瞬间。
这座趴椅者雕塑,让坐在公共椅子上看书、闲聊、发呆、打望和恋爱的人,自然大多不会是达官贵人,可能觉得亲切,就像多出一个朋友,突然从身后伸出嘴来插话,或偏着耳朵倾听。也可能让一个事先未能觉察的人,因突然发现“背后有人”,而小吃一惊,猛然站起,复又在得知真相后,笑而重新落座。

更绝是这尊似乎可叫“趴窨井盖的人”或“下水道工”的雕塑。瞧那人那表情,有点嬉皮笑脸,又有点志得意满,还有点不怀好意。他是满心觉得,自己那份工作很好,很满足,还是在长时间的地下劳动之后,终于得以重见人间,因而由衷地喜悦?不知道。或许,这就是雕塑家想要达到的效果。
能把艺术玩成这样,能把生活玩成这样,今天的布拉迪斯拉发,城市是祥和的,生活是滋润的,民众是自由的,社会是安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