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整全《苏东坡》
(2017-07-19 16:49:21)
标签:
苏东坡 |
分类: 个性随笔 |
央视播出的《苏东坡》,湖北省政府官网称,是“鄂产”大型纪录片。黄冈市政府说,是由市委市政府、湖北广播电视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不管是“鄂产”还是“联产”,该片在央视9频道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不错,口碑也不错。
成绩的取得,当然首先归功于摄制组。历时十六个月,行程十余万公里,近到日韩,远赴欧美,遍访地球五十余位苏东坡研究家,真人出演,3D动漫,既纪实又虚幻,既文化又可视。
以至有人在同一时段、两个央视频道间陷入面对鱼与熊掌:是看《将改革进行到底》,还是看《苏东坡》
?
鉴于《将改革进行到底》有“通知”提醒收看,各种便捷观看模式随即进入手机,因而在过去两晚的选择中,井民锁定《苏东坡》。
理由很简单,也很扎实:苏东坡是中华文化史上的最牛。或许有之一,或许没有之一。记得十多年前,法国《世界报》评选“千年伟大人物”,全球入选者十二位,其中唯一的中国人,就是苏东坡。
林语堂曾说,“在后世中国文化人的心灵世界里,无不有一个苏东坡在。即此而言,苏轼的意义可以与我们民族的文化性格的铸造者孔子和庄子相匹敌,而且,由于苏轼的出现,才基本完成了民族文化性格的铸造:用更超拔的人生领悟,将孔、庄两种人生态度统一于一种人生模式。毫无疑问,苏轼的人生模式是体现我们民族文化性格的最典型之模式。”
把林大爷的话换成今天的话,大概就是:“每个文人心中都住着一个苏东坡”“苏东坡是儒道哲学的模范践行者”。
当然还有苏东坡是井民老乡,多次拜谒过“三苏祠”,经常到那儿踩地气找仙气,只要有外省人提及“四川人”,必须抬他出来替自己增光和撑腰。曾亲耳听见某著名作家说,“苏东坡是中国的达·芬奇”。作家还解释,像苏东坡那么超群的全才,中国文化史上只有他,西方文化史上只有达·芬奇。
应当说这部“鄂产”或“合产”《苏东坡》,算人文类纪录片中出色的。因时隔千年,现场感很难建立;也因主角太牛,极难准确把握。可看完该片的六分之四,感觉整体加深了对苏东坡的印象,也增进了对苏东坡的认识。估计缘于个别专家的寥寥数语,说得非常精道。若那位说苏东坡的“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是其人生观成熟的宣言(大意),个人就顿感被“点醒”和“照亮”。
然而遗憾还是十分明显的。
一是苏东坡到底只在黄州待了四年,哪怕这是他最具文化、最具哲理、最具戏剧、最具内涵的人生片断,毕竟也只是片断。然而该片力图“横切”苏东坡在黄州,再推及苏东坡那波澜壮阔的人生,其实是力所不及的。比方除湖北黄州外,陕西凤翔、江苏徐州、河南开封、山东诸城、浙江杭州、浙江湖州、广东惠州、海南、江苏常州等等,都是苏东坡生活久暂不同的地方,同时也是他精彩人生张扬和非凡文学演绎的地方。还不要说他还有在老家眉山的前前后后二十多年。
因此该片如果改名《苏东坡在黄州》,就名实相符了。
二是苏东坡在家乡眉山的生涯,因上述以其在黄州为“横切面”,给切掉了,因而让人无法看到一个立体、全面和丰满的苏东坡。一门出“三苏”,“唐宋八大家”中占三个、八大家中宋代“六家”中占一半,没有故乡眉山那特殊的钟灵毓秀浸润,儒道佛文化滋养,家族优良基因遗传,以及父亲英明的“出川”决策,不可能有后来的苏东坡。
不能认为二十岁前苏东坡没故事。他出生就是故事:有近乎神话的传说,如母亲梦中受孕,暗示神仙投胎;有纯属自然的巧合,如青山为他而秃,昭示老天也对他妒忌。还有苏东坡十八岁,王弗十五岁,二人就喜结连理,且终生感情深笃,“十年生死两茫茫……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啥的。
至于苏家父子三人进京赶考后,“三苏”声名鹊起,正欲一展鸿图,却遇母亲病故,三人回家奔丧,苏东坡兄弟守礼两年零三个月。再后来,父亲去世,漂泊在外的苏东坡再次回川,也是服孝同样时间。掐指一算,前前后后,苏东坡进京赶考、回乡守孝,加上近二十岁才出川,一共在家乡待了二十好几年啊!
挖,使劲挖,苏东坡的故乡眉山,故乡旁边的峨眉,以及老婆王弗的家乡青神,“三苏”的故事,“苏王”的爱情,结交的朋友,读过的书籍,受过的家教,炮制的佳肴,谱写的诗画等等,拍出来,绝对是既有益又有趣,滋养三观,提振精神。
三是更多的苏东坡生活地,如前述陕西凤翔、江苏徐州、河南开封、山东诸城、浙江杭州、浙江湖州、广东惠州、海南……等,也给“横切”掉,老实说,“鄂产”或“合产”《苏东坡》,就不是那个史上苏东坡了。
比如河南开封,那可是苏东坡的成名奠基地,他的举人考试在那儿,他的才华被欧阳修发现在那儿,后来他仕途那回光返照式辉煌,如官至三品、皇帝大秘、笔底春秋等,也在那儿。连他离开时的惆怅“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也因那儿,才成就名篇。
比如陕西凤翔,那可是苏东坡的“出仕”之地,他坎坷的仕途和辉煌的文学,在此地得到厚重的开启。在此地,苏东坡做了三年的市府办主任,留下极佳的政绩和口碑,亦留下“西湖的水,东湖的柳”的环境建设,同时留下《凤翔八观》《喜雨亭记》等百余篇诗文。
同理,苏东坡在杭州、徐州、湖州、惠州、儋州、常州等处,也是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不可替代。
四是该片运用的3D技术,在弥补史实场景不可复制的不足之余,也留下了制作上的粗糙和搭配上的错位。比如说苏东坡一家在黄州当农民,分明专家已说那块“东坡”只能种大麦,搭配的场景却有云贵梯田即水田。这种“硬贴”的背景,效果是对真实的离间,及让敏感的观众出戏。
再说,哪怕是井民类3D外行,也觉得该片那些“制作”的场景,如月夜,如江水,如山林,如城市,如茅屋,等等,简单得很,粗糙得很,离真伪合一或以假乱真,差得还太远。
还有,苏东坡之所以为苏东坡,除了自己天赋禀异,还得益于交往尽当世文化牛人。欧阳修、程颐、司马光、王安石、黄庭坚、米芾等,没有能在《苏东坡》里出镜,也与该片的“横切”黄州直接有关。
另外,史载苏东坡个高、脸长,外号“长公”,言及其个高,亦言及其脸长。“鄂产”或“合产”的苏东坡演员,俊秀倒是俊秀,却跟史载的苏东坡相去甚远,尤其从他身上看不出多少苏式豪放与洒脱。而后者,恰是苏东坡身上最宝贵、也最独特的气质。
一切的一切,都的指向所有苏东坡曾生活过的地方,是时候联起手来,共同打造一部整全的《苏东坡》了。考虑到如此浩大工程至少牵涉四川、陕西、湖北、河南、江苏、浙江、广东、海南等省,以及得采访更多更权威研究专家和铁杆粉丝,恐怕得由中央政府出面,立个专项,搭个班子,交由央视承头,相关省份通力合作,历经十年八载,耗资几千万甚至上亿,方能大功告成。否则,任何单独的好心或抢先,都可能将苏东坡这位民族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化伟人,给拍小了、拍扁了和拍窄了。
当然,从这个意义上说,“鄂产”或“合产”《苏东坡》,尽管名实不那么相符,但作为未来整全苏东坡的一个“横切”,也确实是很不错的了。
前一篇:惨被“贾跃亭”弄晕
后一篇:上周要闻点睛:正义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