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等大事岂能由参谋作主
(2015-06-14 17:23:51)
标签:
年轻的生命考分大学填报志愿专业 |
分类: 个性随笔 |
高中老师可能会善意帮忙。以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提供填报志愿的参考。甚至,提供分明带有说一不二口吻的指导。对此,年轻的生命可以予以充分地尊重,表现出认真地听取,但心里必须最终将其置于“参考”的地位。
父母可能提出具体的建议,甚至是指令。他们或许有亲身的经历,或许有当年的壮志未酬,或许有张三李四的成功经验,但他们的建议和指令,终究是“他们的”,不能直接折算成“自己的”。犹如大学是年轻的生命自己亲自考,逻辑必然就是年轻的生命自己亲自读。纵使在父母眼里的某大学或某专业再好,年轻的生命自己不觉得,也是点用也没。
最大障碍则可能来自生意日益兴隆、每年只此一锤子买卖的高考咨询师。他们的最大好处是掌握的信息比年轻的生命更丰富,因为他们主要凭借此项本事挣钱,最大的坏处则是将考生装进由数字掐算得来的相应园子里,因为他们的成功标志只是将询问者安进去。在考上大学远比考不上大学还容易的今天,他们的成功率其实不值一文。年轻的生命在他们那里得到的最大收获,无非是被安放在他们认为恰当、自己未必这么认为的园子里。而直接得到的最大羞辱,则是年轻的生命不被当作有机体,而仅仅被当作挣钱的筹码或工具。
十八九岁的生命,一路从应试教育的走来已十二三年,男的有喉结了,女的有凹凸了,虽未必尽知自己到哪儿和学啥更好,但到哪儿和学啥不好,当已大致了然于胸。这是生命步入近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或说此生首次朦胧地知道,自己想做啥和能做啥,同时大致清晰地知道,自己不想做啥和不会做啥。只有年轻的生命连这个自觉意识都还没有发芽,才有充足的理由将命运的决定权交给父母、老师,甚至高考咨询师。但请相信,那绝对是这帮生命中的极个别。
每年的这个时候,都可见到大量的老师、父母和咨询师,不知为何,竟表现出高度的替人做主的底气与自觉。似乎他们面前那些个十八九岁的生命,至少得减去十岁。其实,在他们那般自我感觉良好的背后,隐藏着他们对年轻的生命的低估,或小看。更重要的是,他们这些过来人的指点,其实都前定地忽略了年轻的生命因既得的考分,已被大致锁定在某个档次的校园里。只是这个档次的校园,分布在神州的东西南北,并因这地域的分布而存在取分的殊异罢了。即使这样,在确属存在填报哪个校园更易被选中的同时,也存在着更多须得由年轻的生命自主决定的余地:更喜欢哪座城市,该城市的哪所大学,该大学的哪个专业。
如果抱定在读大学的同时,还要开阔更广的眼界,交往更多的牛人,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无疑是选京津沪深最好。如果年轻的生命将此作为首选,为此损失自己的一些考分,也就是必然的代价。从长远看,这点损失是值得的。上述几地哪怕三流大学也取分高企,那真还不是他们刻意抬高的结果,而是所在城市让他们平添了身价。换言之,也是无数理智挑选者的众人拾柴。个人的偏向是,年轻的生命当将到哪个城市去上大学,当作自己最优的考虑,并为此估算自己既得考分的用场。
如果以上尽可能好的大学为首选,那么年轻的生命就当有完全别样的抉择。西北的西交大、兰州大、西北大、西工大等,西南的川大、交大、财大、电子科大等,东南的厦大等,华南的中山大、华理工等,华东的山东大、海洋大等,东北的哈工大、吉林大、东北大等,华中的武大、华科大等,都是年轻的生命一旦去了,如果是真想学点东西,就绝不会后悔的园子。
至于专业么,如果年轻的生命考分足够牛,使其手握充足的“我挑选”权,那么不妨听从自己心灵的指挥,到一个当今最能代表中国的城市去,而不管该城市哪校与啥专业。如果手中那权不够充足,或基本属于“挑选我”那类,依然建议充分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放弃心仪的城市和学校,到自己真正想读的专业所在去。须知,由自己的心灵指挥着自己的选择,这是成年或成熟的重要象征。今日该象征骤然降临,何妨趁势验证一把。
千万不要被所谓就业前景或就业率所忽悠。就业率高低与好坏那玩意儿,是多变的,也是零乱的,别说年轻的生命根本无法把控,就是经历丰富得多的父母、老师和咨询师,也都无一能说准哪个专业四年后更有前途,甚至包括就业难易。如果他们今日所断有朝一日被证明准确,那肯定也只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如果他们今天就以肯定的语气明白无误地告知,那他们不是在骗人就是自己正深陷骗局。
年轻的生命由上内容当已得知,本人建议的选大学顺序是:
在自己考分够得着的前提下,首先选一线城市的大学。因为城市是比大学更大的校园,校园则无非是城市的微缩。城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前程,因为它提供迥然不同的就业、展业和深造机会。城市的这些个决定,绝对比大学本身还要强大。
如果考分够不着,退而求其次,才考虑将大学当作首选。如上,东南西北都有不少大学,屈居二三线城市,做出了相对坚硬的大学品质。仅就学到东西或本事而言,这些大学绝对不会亏待年轻的生命。
而所谓专业,就当是选无可选时的考虑。换言之,是仅次于“被挑选”的不得已。
年轻的生命一定要知道,“大扩招”后的中国本科,啥专业都早已被市场所低看。甚至越是热门的专业,市场定位就越是如此。乃至它们的上级学位,诸如硕士博士的多数专业,如今也未必获得闻之双眼放光的待遇。如果四年后还有兴趣深造,挑个发达国家的校园上上,还可被当作今日壮志未酬的弥补。如果四年后觉得不必再读或不想再读,亦会在就业中很快发现,无论啥专业都保证不了生命从年轻滋润到衰老。换言之,都得再学,甚至现学。
高考结束,填报志愿前夕,最想告诉年轻生命的是:服从自己心灵的召唤,是挑选大学最重要的前提。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父母、老师和咨询师们所能获得的信息,就其丰富、及时和准确度而言,其实远不及年轻的生命自己,千万不要高看了他们。
更何况,由自己亲自挑选下城市、学校和专业,自己就当逻辑地承担起挑选的责任,这是接下来的大学生涯中最重要的动力。因为哪怕不幸被证明当初选错,也不再有借口可找或责任可推,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其尽可能加以改变或调整。
说出如上这通观点的前提,是生命走到十八九岁阶段,要说还不成熟大致可以承认,但若说连自己该到哪儿、该学什么,都还闹不清楚,都还得交由父母、老师甚至除挣钱外不承担任何责任的咨询师去解决,那他即使被公认如愿以偿,也未必能因此告慰自己的心灵,更未必能支撑更长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