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翻孩子们的量

(2015-04-01 14:41:25)
标签:

教育

补习

学习负担

海量阅读与写作

面试

分类: 个性随笔

    周日,充当考官,面试未来的“副处”。电梯里巧遇一小男孩,眼镜,矮个,镜片后的眼珠透露,近视有点年辰。电梯门关上的瞬间,小男孩熟练地跳起来,摁下六楼。俺接着摁下七楼,盯了盯他,出生利用接下来二十来秒的冲动。

    问:小朋友,今天不上学,你到这儿来干嘛?

    答:补课。

    问:补啥课?答:海量阅读与写作。

    问:你说啥?吓我一跳!能说慢点么?

    答:海-量-阅-读-和-写一作。

    正说着,六楼到了,小男孩飞快闪身出去。留下本人发闷骚:这么个小屁孩,咋“整海量阅读”,且还要加“写作”啊?

    还未得解,七楼也到了。

    忙于高大上的事业,以零号表情充当考官,端坐六七个小时,车轮式地面试十四五位青年才俊。个中感受,另提。

    签了字交了表,又想起来时电梯间碰到的小男孩。突然冒出股浓厚的兴趣:“海量阅读”,那“量”有多“海”?再加“写作”又怎样教?教材是啥教材?老师是啥老师?目标是啥目标?收费是啥标准?教法是啥教法?……统统汇成实在的无法忍住。

    就单独去了六楼。在过道看见了大幅招生广告,音体美类素质培训不提,仅小学生课内未必全上的,就有数学、语文、英语。英语有“新概念英语”,“剑桥国际英语”,新概念英语又分“初级”、“国标一级”、“国标二级”,剑桥国际英语又分A和B两档。数学,在此叫算术更合适,分“手脑速算”一二三四期。还有“奥数”,奥数名下又有“思维班”,推测当有“动手班”之类。另有“培优1-2班”,从标题上看不出“培”的是啥“优”,但后面往往加上个“写作”,想必是作家预备班罢,招生对象却明确覆盖小学二三四五年级。

    密密麻麻的文字中,终于发现小男孩飞快提及的“海量阅读量与写作”,只见其又分二年级和四年级两个班次。想起那个小男孩,竟然已至少是三年级学生了,看上去跟个尚未发育起来似的。不禁替他爹妈暗叹:唉,报错班了,该报足球才是。再上几学期“海量阅读与写作”,恐怕得往残疾作家堆儿里扎了。

    想进教室看“海量阅读与写作”咋教,遗憾是教室门已关,那一面之交的小男孩想来已回家。三几个明显是奶奶爷爷辈的,坐在过道里作苦瓜状,估计是等孙子孙女下什么班的课,已经等了不短的时间。有个成语恰好形容这些苦命的老人:磨皮擦痒。想向他们打听,又觉得不忍招惹他们,就收回了想法。

    终于看见门上的“招生咨询”。大胆进屋,迎面有四五男女一派忙乱状。登记,回电,收钱,一副拒闲人于千里相。索性腆了脸,装扮成孩子他爷,上前柔声打听“海量阅读量与写作”班,咋收费,咋开班,有啥条件等。得到个妹仔抬头,回答十分利索:一学期收费850,总共学十次,都在星期天,报名不限条件,只要人来就行。

    想起了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先贤的精髓,在此被发扬了,更光大了。

    再想打听具体教些啥,妹妹就不那么耐烦了。一句“报了名老师会给你说”,就把井民撑到了老师那儿。可是,孩子们已经走人,老师显然也不在教室,又哪儿去进一步打探呢?

   正觉得今日几无收获,过道走来一个瘦男孩,样子比早上那个大些,个子比早上那个高些,但体重说不定还要轻些,提着个塑料袋就过来了。抱着试探的心理上前打听,“小朋友,上的是啥班呀?”口气中分明有长者的亲切,小男孩果然就没了戒备:“海量阅读与写作”。

    嗨,得来全不费功夫!赶紧向他打听,学些啥,教些啥,好不好听等,不想男孩反倒有些厌烦,嘴巴上应付着“没啥”,就把包里的教材掏了出来。

    那是本自编教材。身很厚,皮很糙。打开一看,确实海量,首页就是词汇一堆,几十百把页加起来,总量肯定超出小学三四年级的应知应会。人家那分明是奔更高目标去的。至于更高目标是初中还是高中,甚至是大学、研究生,就不得而知了。只是先前得知的“来者不拒”招生条件,又让人觉得真正目标还是模糊。

    男孩脸上有显然的急走意思,就不好意思仔细翻阅那教材。匆匆再瞟了一眼,仿佛上面有说,“词汇过万”神马的,又觉得人家那目标,恰是多数人毕生用不完的地步。

    回到家,禁不住被兴趣驱使查找,啥叫“海量阅读与写作”,“咋教海量阅读与写作”。得到的理由倒是十分充足,古人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几乎是最权威的理据。但实施如此阅读与写作教学,似乎多在小学高年级,甚至中学阶段。于是疑问依然:到底孩子该在哪个阶段开始“海量阅读与写作”,以及“海量有多大”,“写作有多海”等,没人给出个结论。估计没人研究。

    事实是,好东西不是越早接触越好,甚至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好。何况三四年级小学生,要读的东西多得很,这边一“海量”,那边就没容量了。

    想起3.19下午,参加教育部一个视频会,官员讲到今年整治的重点之一,就是中小学课外补习,或办班。当时听刘副部长亲口说,补课或补习,已连续六年稳居民众最反感之首,很是吃惊。今亲眼见了,才觉得吃惊源于自己的少见多怪。

    弹琴得海量弹,吹奏得海量吹,跳舞得海量跳,书法得海量练,习题得海量做,打乒乓球得海量挥拍,学游泳得海量蹬腿,学英语得背海量词汇,阅读与写作得海量动眼手……门门都海量,孩子只有被海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