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肯定并提倡的教师开博

(2015-03-25 17:18:07)
标签:

教育

博文

教师

学生

课堂

分类: 个性随笔

    近听省党政两办通知的传达,惊闻一个令人鼓舞,却也令人意外的精神:“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博客、校务微博、班级微博和校园微信公众号的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方面的认定机制,鼓励专家学者、教学名师、优秀导师等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由于语词突然引起特别注意,上两段话,几乎没有任何跑冒滴漏。

    还不曾有过如此值得自我表扬的记性。嘿嘿。
  上述“通知”,是中央两办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实施意见的四川版。个人觉得,至少在关于网络,具体说关于博客与微博的举措上,有应时,有前瞻,也有创新。当然,也不可避免有难度。
  时下是神马时代?是被互联网一网打尽的时代。只要不分用啥工具触网,不触网的学生几乎没有,不触网的教师也是少数。任课教师追求学生到课、抬头和点头“三率”升高,学生未必买账。不到、埋头和歪头的原因,可以是五花八门,其中一花一门必定是触网,课堂内外玩各种网上才有的玩意。因之,时下的教师,尤其是文科教师有无课堂本事,衡量标准之一,便是看他学生的上述“三率”高低。由某种本质说来,其实是在与神通广大的网络争学生。
  于是教师除去课堂,也在网上弄些文字,吸引上述“三率”均低的学生,到博园来坐坐,进而受到或潜移默化,或耳提面命教育,就是教师当有的本事。只可惜,相当数量的教师要么不会,要么虽会也瞧不上眼,坚决不肯为学生提供这一特殊服务,从而丧失课堂之外又一重要阵地。
  不会的主因是不学。学哪有学不会之理?教师在成为教师前,不论专业如何,起码的电脑技能都学过考过么,起码的作文能力也具备的么,再玩开博之类,技术上毫无障碍。不学的主因是因为没有要求。若官方有明确要求,尤其与教师的职称之类挂钩,谁还敢不学或学而不会?官方没要求,则是对那玩意儿没引起重视,甚至偏见严重。大概是心底里觉得,开博之类,无理论,无思想,无技术,跟高大上的高校教师不搭。一个明显的证明就是,至今尚没有哪所高校认定,高质量的博文,单就其内涵与影响,完全不在一般般的论文之下。
  互联网十分奇,一篇受人欢迎的博文,可以在瞬间招来数万、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点击,以及为数众多的留言与回应。只要数字真实,就等于阅读者是巨量。这与一般般的纸质论文,专供极个别同行,甚至作者自己和评审专家看看的凄惨局面相比,已经分得出高下,足以决定其无法被忽视。然即使是同一作者,只要某篇博文一般般,则马上就被打入冷宫,即使挂上去三几个月,也还是无人问津。受宠火得迅捷,受晾冷得彻底,这就是真实而又残酷的博园生态。
  忽视网络阵地的恶果,是现今相当多教师根本不甩,其实是根本不会弄博,自然也就根本无法利用那阵地,与学生交流、互动和行指导。连续评阅过两届本省辅导员博文,每届少说也几十篇罢,都是精选上来的,但真正能够放得上网,放上去还能吸引人,吸引后还能给人以正能量或巧思维者,寥寥无几。倒不是辅导员们都不会玩那东东,关键是官方没有相关要求,玩的结果是瞎忙乎,甚至涉嫌玩物丧志。要不是被纳入辅导员技能考核,谁又会多此一举?
  沿着先期纳入辅导员技能考核的思路,如今再纳入“可计科研成果、可用作职称评审”的探讨,相信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不久的将来,发端于本省高校的名博,定会如雨后春笋。内中产生几个比课堂还招人喜爱的博主,经常冒出几篇被广为传颂的名篇,进而从虚拟空间这一独特角度,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注入健康优质的指教,这等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局面,绝对可以预期。
  当然了,自然科学各专业不谈,便是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教师的博文怎样算科研,本身就是个科研命题。不然省里也不会提“积极探索”,推行即可。特别是通常被视为科研成果魂灵的“学术”和“原创”,怎样融入必须抢人眼球的博文,或怎样在博文中析出必备的学术与原创,开博的教师得很费一番功夫,认定的机构亦须有一套标准。在这里,点击率与学术性,很可能是一对极难相揉的冤家。
  一篇博文,或一个博主,在写博受学生欢迎的同时,是否利用博园与学生进一步密切接触,并在接触中将思政工作如同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地发挥?个人体会是,这一点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开博本身。只要博文经常有吸引力,只要博园被学生爱访,大量学生或直言相告,或隐身求教,博主就必须及时予以及时回答,或准确回应。这是网上教师应尽的义务或职责,如同网下的课堂答疑与辅导。

    开博八九年有体会,大量不知名的学生在本博后台递纸条、在前台留疑问,成为开博,甚至做教师的最大意外收获。小到园子里哪处卫生需打扫,哪个食堂需改进,哪个老师上课爱忽悠,哪门课开得不是时候,以及某专业研究生该不该考,甚至退学回家是否划算,参军愿望不被家长满足咋办等,都有直接、迅捷的问与答。往往有学生浮出水面的夸奖,或潜在水底的赞许,也有善意地纠正错字,认真地商讨观点,严肃地深入切磋,感觉比年终考核得几百块钱奖金还爽。至于大量国内外大事,学生更是直接参与进来。由于没有课堂上下和师与生的区隔,学生也就没有发声的不便或顾虑,要骂贪官就大家比着骂,要恨日本就大家比着恨,要爱足球就大家比着爱。比过之后,再多说几句教师的该说,师与生,50后与90后甚至00后,就在网上实现了亲密无间。
  只要视博园为另一课堂,严守实体课堂的纪律,尽量注意到行文的严谨与理性,同时兼顾好看与好玩,网络这课堂,博园这教室,真的能让为师者找到成就感。就像它其实也能为为师者暴露出理论观点和方法上不足,以期不断改进。

    言归正传,本省已经部署的“积极探索”,于网络,于现实,于教师,于学生,于思想政治工作,于教师业务提高,都是个积极的信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