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全国职称外语考试一辩

(2014-04-06 11:30:21)
标签:

职称外语

外语学习

作家职称

杂谈

分类: 个性随笔

    清明前夕,坚挺的全国职称外语统考,在质疑和吐槽声中,如期进行。百万考生中,心甘情愿者闷声应考,被逼无奈者边骂边考。此前此后的舆论,则几乎是一边倒的指责。“不合理”,“不应当”等,是讨伐中的主调。

    细看“不合理”说,理由主要有二:一些专业无须外语,外语水平无关专业能力。前者说出了半边真理,即确有一些专业无须外语,但外语确又会为其专业发展带来极大助益。不要动辄抬出考古、中文、表演等专业说事,好像那绝对是与“外”无关。这么说罢,那些专业没有外语,确也能够取得顶级成就。但如果那些专业的从业者,真正掌握了外语,则绝对能为他们如虎添翼。事实上上述专业的“无须外语”,与其说是用不着,不如说是不会用。如胡适、冯友兰、杜维明等国学大师,正是得中外通吃的语言能力,影响才超过了只会国语的同行。

    因此,说某专业需不需要外语,其实是个伪命题。不会不需要,会了就需要,愈会愈需要。而所谓专业,则会在这紧密的关联中,相伴而生,相互促进。

    至于外语水平是否有关专业能力,情况可能就更复杂。不知道陈景润那样的世界级数学家,外语能力怎样,以及其专业能力是否与其外语有关。即使他外语不怎么样,即使他专业成就确与外语无关,那也只是极少数天才或例外,这种天才和例外也通常只存在于诸如数学、文学之类独立操作极强的行业中。有人言之凿凿质疑,“莫言未必考得过职称外语,但人家得了诺贝尔奖”,可是想过没,莫言有几个?百万量级的考生,绝大多数不可能成为莫言,以及陈景润。对于他们来说,有外语能力,能帮助其掌握世界先进,促进其专业长进。除非,他们时下的专业已是世界最优,除非他们压根儿不想向世界先进靠拢。

    可见,如果职称外语的分级,果真能反映出相应级别的外语要求,那么欲评什么级职称,得具备什么样的外语能力,至少在制度设计上,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

    在滔天的口水中,有些举证,貌似十分合理,实则非常离谱。如说著名作家铁流,为评副高考了12年英語,以此证明外语于作家无用。隐藏在这个例子中的问题其实是,为什么作家非得评职称?众所周知,本朝将作家分专业与业余,专业要评职称。这或许是地球唯一,他国作家定然理解不了。职称评审与作家名望,能合二为一么?能相得益彰么?若是,则麻烦来了:莫言拿了世界文学最高奖,他的职称该咋评?“正高”已经到顶,但同样到顶的作家全国至少数以百计,仍然让莫言享受“正高”待遇,岂不亏了他?同时又便宜了其他?

    当然,若按大学教授内部再分级,相似于教授的正高职称作家,大概也有一二三四级,时下由于国内科学界尚无诺贝尔奖得主,一级教授或研究员,几乎由两院院士独享,文科则多以“资深教授”之类来与之看齐。可是莫言的奖级已经超过院士和资深教授,在现行正高职称的档次评定中,又该怎样将他合理安放?

    倒回去说,作家铁流既已著名,则副高职称不评也罢。何况评那玩意儿,还得受外语那份窝囊气。或许有人马上会站出来说,不要副高,铁流就拿不到相应的待遇,岂不亏大了?这里的解决之道,恰恰不在作家是否考外语,而在作家是否评职称。作家用稿酬,用版税,用改编权转让,整体上说用作品,理应得到得宜的报酬或待遇,又何须凭借某个机构评的某个等级?顺便说一句,把大批作家、演员、编剧等养起来,给他们评定相类于教授副教授的职称,这种制度安排本身,就已经涉嫌令其正该的专业变成了业余和兼职。还不要说通常的情况是,作家们的职称所给,与他们的兼职所得,会出现严重的背离。

    很显然,解决作家苦恼的真正出路,不是逼他们去痛苦万分地考什么外语、评什么职称,而是将他们的作品与市场、与版权制度、与国家奖励等挂起钩来,让他们真正通过自己的专业获取相应的、甚至高或超高的报酬。要什么劳什子正高副高职称!

    还想说的是,全国职称外语统考,十五六年下来,早已不是什么“一刀切”,更不简单是什么“形式主义”。有着正规国民教育本科以上文凭、学士以上学位者,在初级晋升中级职称时,多地早已取消了外语考试。在大学和研究所,握有博士文凭和学位者,留学一年或两年以上者,出国留学人员外语考试合格者,出版过外语译著者,以及年龄临近退休五年内者等,早已在晋升上级职称时,无须再考外语。强调一下,如是几“者”,在今天的中国大学和研究所,已经是多数,且占比还在猛增。而更细一些的特殊,若中文、中医、表演等专业的高级职称评定,甚至教学型的教师,也有一些大学不要求他们的外语水平。实际操作上若某人评审时外语未通过,也可实施“先评后补”的变通,而一些“先评”上者,后来因年龄越过“赦免线”,从而就不再“补”,也不鲜见。

    诚然,一些涉“外”的专业,外经、外贸、外语教学、国际交流、专兼翻译等,外语对他们有用,甚至极其有用。相比之下,与“外”无关或关系不大者,用场就相形减弱,甚至终生不用。因此不加区别地要求外语,确实不科学也不应该。可是,真正涉“外”的职业,职称外语考试那水平,能对付他们的专业所用么?何况他们大多本身就属于职称外语考试“赦免”一族。而那些人数更多的与“外”无关或关系不大者,若连职称外语那水平的外语考试都过不了,就不免让人质疑他们是否用心,或是否存在外语学习障碍。除开其中的特例,甚至可以延伸到对其专业水准的合理质疑。

    窃以为,还有一个普遍忽视的观点,那便是仅仅把外语当作工具。有用无用,有大用还是小用,都是拿外语工具论的翻版。不错,外语,也包括母语,首先是、主要是工具。但须知,它们又不仅仅只是工具。语言,外、母不论,在工具属性背后,承载的是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不掌握相应工具,就无法了解相应的思想和文化。悲哀的是,恰恰在这深层次之点上,只有真正掌握了外语的人,才可能有真切的体会。而仅仅拿外语当工具,甚至当敲门砖者,因没体会而不能尝到甜头,进而没想学想掌握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以行政规章的名义,逼迫全国专业人员晋升职称前,须有相应职称外语水平,是有着深刻客观需求和主观意愿的。迄今为止,也是整体正确的。只存在改进的必要,不存在废止的理由。

    事实证明,尤其在诸如学外语方面,人是需要逼的,不逼不学,不逼不长进。舆论在一边倒地指责职称外语考试时,有意无意忽略了十五六年来以外语相逼,强劲而无声地改变了千百万专业人员的素质,提高了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竞争力,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而所有这些,没有当初,断无今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