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几天在各大网页上看见“高考状元”、“名校毕业生”、“流浪汉”三东东结伴出现,都没去点开看。心里觉得,即使前二者真的与后者有关,也没啥值得大惊小怪的。现今每年毕业大学生六七百万,每所名校也出炉成品六七千,有个把一时半会找不到工作的,或继续找着的,稀松平常。何况昔日的状元,未必是今日的饭碗,母校有名,未见得一定祥云罩人一辈子。
直到今日,网页上有标题点明,状元源于“凉山某县”,偏偏井民正在凉山某县,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好奇,就驱使着鼠标点到那条已经视而不见好几天的消息上。
确实有点新闻卖点:八年前的高考,这位化名刘宁的考生以理科“近650分”(诸媒均用语如此,不知为何若有小数点不点,没小数点又咋存在“近”)、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中国科技大学。四年前,刘宁毕业,却至今没找到工作,四处漂泊,被人发现时,已是大过年的,躺在西南交大九里堤校区的长椅上,几天无人过问。好心人帮助联系上了家人,刘爸随即来到刘宁身边。随后,媒体暴光此事,拙文刚开始点明的那三东东,组合成强烈的卖点和看点,从而引发世人持续多日的热议和关注。最终,刘宁被一北京在蓉公司签约。面对入门月二千五的薪资,刘宁表态,超出了预期,言下之意很满意。
如上是综合各媒体近日的报道,整理出的一个大致事件概貌。至少有三名以上的论家,已经在平面媒体上撰文,以刘宁例痛斥应试教育,指责大学教育,网媒更有嘲讽刘“高分低能”、“好高骛远”等。就实在有些借题发挥太过了。仅凭以上公开的信息,可知刘宁今日的境况即使可界定为失败,未必直接证明在他和当代人经历的应试教育也失败。大家得承认,应对应试教育的本事,也算一大本事,否则每年高考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录取,就完全失去了客观依据。再说,大量应试的题和分,都能证明考生的思维、分析、运算、联想等能力,是能够被测量出来的。不要把命题教师看成傻瓜,更不要把那些包含科学性、合理性、区分度、效度、信度和显示度的题,看成幼儿游戏。事实,绝大多数考高分的人,最终被证明能力至少不低。而所谓“名校”,绝大多数毕业生总比非名校能力更强。当然,个案除外。
那么,刘宁咋沦落如此呢?井民以为有点复杂。目前的媒体公布,尚不能让人做出可信的判断。但如果仅从眼下的信息看,刘宁当年的高考成绩,绝对能证明他是有能力的,哪怕是应对应试教育的能力。不要说“凉山某县”了,放在单独命题的四川,“近650分”的考分,也绝对是个高分。其实,能证明刘宁是有抱负、有想法的,毕业四年,他也在找工作,只是没找到理想的或合适的。再次,刘宁并非有论家讥讽的“好高骛远”,月入二千五,还是在生活成本不低的成都,他都觉得“超出了预期”,足见他看中的应当不仅是收入。值得一提的是,主动找上门来收编刘宁的,也是名校毕业生,还是刘宁的大同行,刘能很快答应与之签约,很可能正与此“情投意合”有关。当然,未来彼此会怎样,神也不敢断言。
该件事真正让人觉得有较多想像空间的,井民以为,恰恰是刘宁和他家人的关系。据说刘宁当年的状元,让他爸他妈在某县一直骄傲了四年,因为经常被人善意地提起。但刘宁毕业后这四年,曾经的骄傲不再,反倒让父母渐生尴尬,有人问起刘宁今何在,他爸只说“在安徽工作”,就省去了下文。井民恰好觉得,很可能在刘宁毕业后的走向上,诸如考不考研、出不出国、找个啥工作、去不去北上广等上,缺乏足够的、更缺乏合理的沟通。最直接的证明便是:刘宁过年期间“路宿街头”,刘爸竟要由好心人通知,才赶过来。而当刘宁得到社会各界帮助,尤其是那家企业的接纳后,刘爸给他买新手机、新衣服、新鞋子,恰恰又证明,刘爸及全家,是有能力支撑他读书、他等待、他漂泊的。或许,恰是家庭尚能支撑,再加上父子沟通不畅,促成或至少是强化了刘宁最终上演“高考状元”、“名校毕业生”、“流浪汉”的三合一。而刘爸一句“我不该说那么重的话”,暴露了他与儿子沟通上的障碍,同时也暴露出儿子心智的未成年。
另外,如果刘宁不忌,刘爸也坦然,井民还想说,刘宁可能心理有道坎儿,可能得在医生或导师帮助下才能翻越。支撑井民做出这一判断的,正是刘宁那无事也不回家过年、父母不知其所踪的表现。须知,成都至凉山,也就四百多公里,再到某县,也就百把公里。飞机汽车火车三大交通工具都有,朝发夕至或夕发朝至均可。在他被好心人发现时,其实已经弹尽粮绝,否则不会睡在放假的了大学椅子上。十冬腊月间,他也似乎不觉冷,身体内那个让他忽视严寒,甚至忘却饥饿的东东,到底是个神马魔?很可能他自己不知道,因而还在用幸亏年轻的身体硬扛着。如果说因顾虑没找到理想工作就无脸回家,那也说明,他想得太多,也想得太偏。他爸替他圆谎,称他“在安徽工作”,其实已能卸掉他的心理重负。至于他爸和他的言语冲撞,就能导致他沦落如此,前面说过,这恰恰证明他的心理尚待好生磨砺,才能使他从男孩长成男人。
所以,把板子打在应试教育上,打在大学教育上,打上高分低能上,打在好高骛远上等等,都十分不靠谱。还有个别网友打在“就业不公”、“平家弟子就业难”上,除“凉山某县”几字多少可让人望文生义地产生一点联想外,也没能击中靶心。说到底,这就是一个个案,中科大一年毕业几千人,有刘宁这么个暂时的就业困难户,甚至一度的流浪汉,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不比他们的毕业生出多少院士、高官的概率高多少。世界上任何大学,哪怕是最牛不过的哈佛、耶鲁、剑桥、牛津等,隔三差五,出个刘宁类的另类,也不是啥好稀奇的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