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从其下经过的七里香,白花花地开得极繁盛。
据说它们晚上的香气最浓。偏偏井民晚上不从那儿过。没闻到。等于没有。倒有一点特真实:虽在阳春里难得的艳阳天,今日的心灵世界却霉气升腾。
先是有心抨击时弊,无意伤及小朋友,知情后忙不迭道歉又善后,后是期待着的考研分数线公布,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头关放马,小饭碗亦喜亦忧。望着被得罪的小朋友大度远去的身影,眼见白天不香夜来香的那片白花,心里顿感忧远大于喜。
先说考研分数线公布。以A类考生论,今年哲学的合格总分为280分,位于全部6个人文社科专业录取分的倒数第一。其它5个专业的总分依次是:经济学340分,法学315分,教育学310分,文学350分,即使是一向不讨人爱的历史学,也以295分高出哲学整整15分。
再看具有可比性的外语和政治,录取分数线分别是:哲学38分、57分,经济学49分、74分,法学42分、63分,教育学40分、120分,文学54分、81分,历史学40分、120分。哲学在两门满分等于和大于100的科目中,录取成绩双双垫底,加上总分,总共3门科目,一律以最低分名列榜尾。同样的境况,在B类考生那里被依次以再降10分、3分和4分地复制,且也是3门分数均垫6专业之底。
众所周知,考生与考分,存在着水涨船高的关联。哲学3门科目均考分垫底,主因当是报考人数少,考生质量差。满分等于和大于100的外语、政治,38分和57分就上录取线,不能怪考题出得难与偏,只能怪考生不经考。同样的考题,考文学和经济学的,外语能上54分和49分,考教育和历史的,政治能上120分,该检讨的,就只能是哲学的考生自己。
不过,教育和历史的考生能把政治的“船”抬到120分的“水”位,也着实令人吃惊不小。
据说如此江河日下的尴尬,于哲学已存在多年。相较之下,除经济学,其余人文社科专业均是箭头朝上,至少是今年。
哲学的贫困,由此再见一斑。经济的萧条,似乎也初现端倪。
哲学录取总分低,主因是考生少,尤其是本科学哲学的考生少。这是当今中国大学哲学专业窘相的另证。时下还有几校在办哲学本科?还有几个高考生愿读哲学?偌大个浙大,去年过5000的本科毕业生中,哲学专业的仅区区3位。虽说剩下的都是坚定的,但倒推3年前那次允许的重新选择,他们的30个入学时的同类,可是9成另择良木而木栖的。大多有办哲学本科实力的牛校,在清一色的“系改院”变革中,有几个把哲学系升格成了哲学学院?即使能够做到这步的牛校,又有几个的哲学本科能够足以支撑相应的硕士和博士点?
少量哲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点,靠大量非哲学专业的考生勉强支撑,门槛一再降低,也就不难理解了。只有一点理解不了:专业课考分不高就算了,毕竟专业内容对非哲学专业的考生来说,多属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可所有考生共卷而考的外语和政治,考哲学的咋也考不过别人呢?
按理说,考哲学的考生,在政治这科上不该输给其他考生。毕竟马哲与政治,马原与时势,联结十分自然,触类旁通的便利,会让复习哲学的考生比其它考生更容易入政治的门。然偏偏在考政治时,事实证明这种优势根本没有,甚至似乎反倒成了劣势。
考哲学的考政治,反倒位列全部6类考生的倒数第一,是啥东西影响了他们的真实吸收?又是啥东西阻碍了他们的现场答题?
然后就是外语。虽然都不理想,没一个专业的录取分数上了及格线,最高的文学专业也不过54分,但哲学专业的考生只须考上38分就算合格,也着实让人无法理解。为何所有专业考出的外语成绩,都没能与其整整12年的学外语经历相匹配?抑或恰是那12年经历的真实收获?放到哲学考生上就更难理解:莫非,学哲学或考哲学,外语会受到更严重的干扰?
似乎是暗合,又似乎是碰巧,小饭碗所在今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的省级筛选明朗,几位哲学专业的申报者全部落马,连闯进全国一试的机会也没有。而其它几学科,则7成以上申报者过了此关,从而把希望得以延长到下几个月。可是,那几位申报哲学项目的同仁,都是学历血统高贵,前期成果丰沛的牛校博士,他们申报书提交之初,井民可是特别看好他们的。
迅速推测了几种可能,最后趋向于结论:国家对哲学研究的需求降低,可申报的项目相对稀少,申报者之间的竞争相对激烈。之类。
当然,也可能是其它原因。但愿是其它原因。比如自身申报书填写不佳,将来还可以求得更佳。前期准备不足,眼下就可加紧准备。就怕是国家不需要,或不那么需要,拿出的项目愈来愈少,那样,小饭碗那几个青年才俊,可就悲催了,也可惜了。
有两三个朋友的朋友的子女,事先声称考哲学,预料中地落了榜。接连有两个求情的电话打来,说得都很轻巧:“唉呀,啥都好,总分也高,只是外语差了几分,可破格么?”他们有所不知,或是明知故问,他们所求之情,是向下破格,即降低标准。而通常,“破格”都是向上的,即抬高要求。
井民把重复多遍的话一再重复:“只要可以,绝对愿意。就怕不可以,说了等于没说。”电话那边的热情顿时被冷水浇灭。有个回过来的话语酷似绵中有针:“你搞不定,总有人搞得定。说说,搞得定的人是哪个?”
耳朵一时有些失灵,听成“你不愿意,总有人愿意。哼哼,愿意的人找哪个?”吓得赶紧宽慰:“那么不景气的哲学,何必非学不可?”不想那边居然回答:“就是看哲学去年的录取分最低,今年才报考的,哪晓得……”。
结论似乎又崩出一个新的:正是由于考分低,误导考生认为哲学“好考”,从而吸引了更多至少是考试能力低的考生加盟。真是如此,明年哲学的考分也就可以预期了。
想到这一层,连关门谢客的想法都有了。尽管哥们宽慰道,科技处说啦,以社科基金的申报数与过头关数计,井民的小饭碗今年都名列前茅,意思是随后的欣喜可以梦想。但今日神经迷走的井民,既然那么浓密的七里香都无缘闻出,一个廉价的宽慰也就起不到任何作用啦。
加载中,请稍候......